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王小平|乡村粉匠
2023年12月1日 17:00 来源:中新网重庆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这是对农业生产的概括性描述。秋冬时节,正是红苕开挖的时候,下粉条的师傅就要登场了。

  以前,在山区农村,红苕、洋芋、苞谷这“三大坨”是主粮。红苕是季节性很强的农作物,在地冻以前必须挖完。挖回来的红苕,拣好一些的窖藏,放着越冬,要吃到来年开春。每家每户都有一口大苕窖,那是小孩子捉迷藏的好地方,更是庄户人的粮仓。将拣剩下挖破了的、品相不好的红苕洗干净上磨推,过滤,沉淀,摊在竹床上、簸箩里晾干成粉面子。这是制作粉条的原材料。

  庄户人家下粉条,都是自己吃。粉条在农村人的年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粉条既可以炒着吃,也可以炖着吃,当然,最高级的吃法还是猪肉炖粉条,这是贵客临门时的大菜。想想,就口水直流。

  下粉条之于小孩子堪比过节,不但有新鲜的粉条吃,家里请了匠人,说不定还能跟着打打牙祭,沾一点荤腥。

  若遇年份好,红苕大丰收,庄户人也不会吝啬,用作下粉的红苕就会多一些。自己有富裕的粉条可以平价匀给左邻右舍,也可以拿到乡场上去换钱。在乡道上,偶尔也能看见挑着粉条的庄户人一路兜售。

  在我老家那一块,重庆巫溪板凳爬(小地名)的粉条最为有名。板凳爬的粉条雪白、筋道,煮了不糊汤,被当地老百姓所推崇。这与粉匠师傅的手艺有着极大的关系。粉条也成了板凳爬的一张名片。

  下粉条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情,要提前邀请好粉匠师傅,在紧锣密鼓准备一段时间以后,选一个晴好的日子,就开始下粉了。除了请粉匠师傅,还要请几位打下手的帮忙,下粉像唱一台大戏,个把人是干不成的。

  下粉的工具都是庄户人常用的,有大木盆、木桶、大瓦缸、大铁锅,只有特制的下粉的漏瓢是粉匠师傅自带的。漏瓢就像我们平时用的水瓢,只是在上面钻了一些小孔,粉条就从那些小孔里钻出来。漏瓢是粉匠师傅吃饭的家伙什。

  众人在粉匠师傅的指挥下,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有的生火烧水,有的搓揉粉面,有的准备晾晒粉条的场地、木棍、竹竿。搓揉好的粉面盛在大瓦缸里,加水湿润、调和,粉匠师傅亲自掌勺煮一些勾芡,放到瓦缸里,和粉面一起揉,增加粉条的韧性。除此以外,还要加点明矾,主要作用还是提升粉条韧性,使其煮了以后有嚼劲不易断,也起到增亮和快速定型的作用。这个比例,是粉匠师傅的看家本领,一般不会告诉外人。

  揉面是粉条制作的重点,三个人围着大瓦缸一手撑住缸沿,一手沿着缸壁有节奏地用力往下揉,转着圈的揉面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舞蹈表演。手脚在动,嘴巴也不闲着,拉着一些家长里短,也讲一些发生在乡间的逸闻趣事。若有结了婚的小媳妇在场,平辈的异姓男同志也可能插科打诨,但都注意分寸,绝不会伤了和气,只会使气氛更活跃。

  揉面偷不到懒,粉面揉不好下出的粉条不光滑、不匀称,中间时不时有疙瘩,俗称“性阳子”。粉面子揉好,大铁锅内的水烧滚,粉匠师傅就正式登场了,他是这场戏的主角。粉匠师傅高挽起衣袖,从瓦缸中抠出一块面团置于漏瓢中,左手擎住漏瓢,右手用力拍打面团,粉丝从漏瓢中漏下来,一颤一颤地落到锅内,待粉条变白、煮透了,打下手的就用一双一二尺长的竹筷将粉条捞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大木盆内用冷水浸泡,然后挂到长竹竿上晾晒。这时,一根根带着红苕香的粉条,白晃晃的一片在风中摇曳,诱惑着人们的食欲。

  待水汽干了,对晾晒好的粉条还要进行一次打理,把相互粘连着的粉条散开。晾干以后,用棕树叶子将粉条打成两斤重、一尺多长的捆,用包袱罩住,一防灰尘,二防鼠咬,挂在屋梁上要管很长的时间。

  那时,粉条还是送人情的好礼品。有亲朋好友建房、过喜事,送几斤粉条作贺礼,主人家也觉着实惠,送礼的人也觉着体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制作粉条的工艺水平得到提升,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粉条的品质更好,并且种类更多。不再是单一的红苕粉条,还有豌豆粉条、玉米粉条、山药粉条等等。场镇、超市到处都有粉条销售,还可以从互联网购买。包装精美的粉条,也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那些转动的磨盘,雪白的粉条,飘香的味儿,以及师傅们挥汗如雨的身影,成为我孩提时代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作者简介:王小平,重庆市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