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李海霞|川渝地名、树名趣说
2023年9月8日 16:55 来源:中新网重庆

  跳墩(跳蹬,跳磴)

  跳墩,四川和重庆指小河沟里供人踩着过河的石墩,间隔排列,所以要跳着过。叫跳墩的地名有多个,常写作跳蹬,跳磴(音凳)。蹬是踢打,磴指石阶石凳。墩音有粗矮的声象,如桥墩,就结实牢固。故应作墩。墩和蹬在川渝话里同音,都读deng一声。磴是四声。可是用普通话读,墩是dūn,蹬有两读,一是dēng,一是dèng,三者韵母和声调都有区别。

  笔者看到北碚公交有“跳蹬”站牌,站牌地名可能来自过河跳墩。

  于是去“跳蹬”采访。一位姓曹的婆婆回答,跳墩吗,就是小河沟头有个跳墩呀,踩倒过河的石头墩子。“跳蹬”就在马路对面不远。跟她一起的两位婆婆补充说。那儿原来是老居民区,现在全部拆迁建大楼了。我去看了“跳蹬”。小溪穿过公路下面蜿蜒而去,离公路几十米处的跌水上铺着厚石块,一块块方石板紧密相连。这个跳墩已经修得很好了。

  查《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不重复的“跳墩”有五处,但无“跳蹬”“跳磴”。明崇祯时,曹烨奉命入蜀主持科举考试,日记中有“自是乃下,过跳墩”之语,算是最早的。

 

  龙门浩

  龙门浩是重庆南岸一个著名街区的名字,取名来自长江里的龙门。浩亦讹作号。龙门浩在江中有很长的石梁,中间有个缺口,叫龙门。凭龙门分为上浩和下浩。龙门浩是最繁华的浩,重庆开埠后外国船只就泊在那儿。

  “浩”是什么意思?有人说“实际上也就是沱”(李正权《重庆地名杂记》)。有人说,“巴人称小港为浩”(百度百科•龙门浩)。二者都是简单把龙门浩普遍化。北碚一位老农说,搬罾碚里面有个浩子,浩子就是水窝。

  综合起来言之,浩子就是江边石梁隔出的水域,像湖,里面波平浪静,可以泊船。所以它不是沱(江湾)。

 

  黄葛树(黄桷树)

  黄葛树生长在中国南方,川渝到处可见。其树冠伞形,巨大,树干多粗细不等的离合枝。有些地方就因有大黄葛树而得名。如黄葛垭、黄葛坪、黄葛村,或直接叫黄葛树。普通人常写作黄桷树。川渝方言葛、桷、角同音,都读ge二声。有人认为葛字错了,葛是蔓草,与树名不巴谱,应为桷。(李正权《重庆地名杂记》,2014)

  到底该用哪个字?查《中国基本古籍库》,“黄葛树”有40条,“黄桷树”0条。这还不能贸然肯定应该写作黄葛树,还须论证葛字的合理性。黄葛树基部粗壮四散的离合枝和地表根,似葛藤的根。葛藤古称黄葛,根系发达,根肥大,圆柱形。可见古籍用字是对的。

  而桷是屋顶承瓦的椽子,没有黄桷一词。普通话桷读jué。音义都不合此树名。所以写作黄桷树的话,用普通话读不是,用川渝话读也不是。

  今植物学上仍然写作黄葛树。百度上“黄桷树”比“黄葛树”多得多,但用“黄葛树”解释黄桷树,多列黄桷树为别名。

  其实,方言的叫法歧出、写错别字的情况很多,记录者应该选择正确的那个。俗字未必是错别字,可以用在非正式场合和其他非正式文书上,但不能随便用。如嘴的俗字是咀。北碚何家嘴公交站牌写作何家咀,报站的女生读了好久的“何家举”,让人哭笑不得,后来才改过来。

  现在文化教育日益普及,民间名和用字进入方志、地图、旅游业、正式标牌和公文的也越来越多,规范是必要的。否则会影响交流和史料的质量。正式出版物和公告上的用名用字有规范的作用,应该谨慎。

  并不是所有讹俗叫法都需要改。如果比较知名的地名已经沿用很久,譬如百年,已经在正式文字中成为唯一的叫法或写法,就不用改变了。例如全国有多处“弹子石”,据说应是诞子石。大禹治水的时候,他经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不顾身怀大肚追到江边,在大石头上产下了孩子,故而得名。

  语言文字的理据是人们的心理所需要的,它便于理解和记忆。所以说语言文字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要把握一个度。约定俗成不能取消正确与错误的分辨,取消规范化。

  作者简介:李海霞,西南大学退休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专业词源学、词汇史。

【编辑:罗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