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22日电(李娅) 近年来,重庆南岸着力发挥南岸区社会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南岸区社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强统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实效,同时深化“统战知识进校园”工作,探索建立起中小学阶段实施统战知识教育的有效路径和长效机制。
据介绍,南岸区社院深入开展统战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结合建设山水人文都市区、智慧创新生态城,围绕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文旅、新经济“四大一新”和党外干部培训特点,分类分级设计教学内容,着力打造特色课程,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现场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南岸区社院采取“区外借基地”“基层育基地”“校内用基地”三管齐下,实现统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丰富多彩。
南岸区社院充分利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卢作孚纪念馆等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受到参训学员普遍好评。
同时,南岸区社院利用区内连续多年在有关镇街、村社建设的民主党派同心实践基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实践基地、民族宗教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基地,以及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空军坟等历史遗迹,建立起10余处基层现场教学基地,满足不同主体班次、不同统战对象的培训需要,并为全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以及承接市外统战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此外,校内新建建筑面积3500余平方米、投资近5千万元的统战文化教育基地已试运行,着力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目前,已有7位专兼职教师通过试讲能进行解说,试用至今已进行授课30余场。该统战馆已成为促进党外人士素质提升、加强党员干部统战教育的生动课堂。
近三年来,校本部打造精品课程3个,2名专职教师参加全市统战教学竞赛先后获重庆全市一等奖。据统计,南岸区社院完成全区党外干部、党外人才、统战工作业务培训班16期1465人次,承接全国10余个省市党外人士培训班32期1600余人。
随着工作规范化、课程体系科学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南岸区社院教育培训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显现。南岸区社会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推动南岸区社院规范化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队伍,推动统一战线教育培训工作提质增效。
在“统战知识进校园”工作方面,南岸区系统建立“三类体系、三项机制”工作推进方案,规范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探索出中小学阶段实施统战知识教育的有效路径,工作成效日益显现。
自2017年5月开始,南岸区组织专门机构,按小学、中学、职业高中分类开展试点,形成“五个一”阶段性成果,即“一套教学体系、一批专业师资、一组完整教案、一堂示范课程、一个展陈阵地”,并于2020年7月在该区各中小学全面推广,促进各学校党组织对统战工作的支持更加有力,全体教师参与统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独具特色的“三适”校园统战文化建设体系。
一是“适地”建立统战政策法规宣传平台。南岸区支持学校建立适合属地统战资源特色和统战工作需求的宣传平台。如天台岗融创小学结合社区侨务资源丰富的特点,建立华侨历史文化交流基地,持续开展华侨历史和侨务法规宣传。
二是“适校”设置统战文化展陈阵地。学校根据文化背景、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利用本校统战名人及典型事迹举办专题展览,延长教育手臂。如龙门浩隆平小学以知名校友、无党派代表人士袁隆平院士的事迹为主体,建设文化长廊;广益中学结合校史馆、名校友墙建设,将本校历年成长起来的优秀民主党派成员的先进事迹予以融合展示。
三是“适人”选取统战文化展示方式。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用适合学生需求的展示方式,分步打造一校一品、多维渗透的统战文化品牌。如龙门浩职业中学将工匠精神融入统战文化长廊,大力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卢作孚实业救国精神,引导学生做大国工匠、报效祖国。
随着南岸区“统战知识进校园”的不断完善和推深走实,有效确保了教师的“教”不另起炉灶、不僵化刻板,学生的“学”浑然不觉、自然而然,实现了统战知识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该区教育系统对统战知识教育工作更加重视,全体教师对统战工作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化。
重庆市南岸区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称,将持续深入推进“统战知识进校园”工作,不断深化对党的统一战线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始终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培养新时代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