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1日电 题:重庆清平百年手艺蜕变 “火与沙”铸就产业新篇
作者 罗永皓 唐敖
霜降过后的清晨,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杨柳坝的薄雾还未散尽,机声轰鸣便已响起。当地手艺人再玻璃工坊里,一件件精美的玻璃器物伴随匠人的巧思诞生,演绎着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产业集群的蜕变。
据了解,清平镇玻璃产业通过多轮产业升级,带动年轻人成为“山城玻璃工”,吸纳就业1.5万人。产品涵盖酒具、茶具、工艺品等250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并出口美国、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清平镇的玻璃史,始于清末的“土法革命”。当地手艺人用方解石、白云石混合草灰、老坛酸萝卜汁,在土窑中烧出玻璃液,手工吹制成瓦罐、油灯等玻璃日用品,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庞光伟16岁初中毕业就进入玻璃厂学技术,如今,他已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身家过亿的企业家。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他,深知培育产业工人的意义,他常年聘请专家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健全的培训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山城玻璃工”技能傍身。在几公里外的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庞光伟的儿子庞钧云正盯着智能生产线的仪表盘,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单日产量突破4万只,是他10年前当学徒时手工吹制效率的20倍。
当地,技艺的革新从未停止。博永玻璃将燃气炉升级为电炉,产品透明度提升30%;金星玻璃引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冷热水壶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如今,沿当地杨柳坝5公里狭长地带,集聚60多家玻璃及配套企业,形成“原料—成型—烤花—包装”全产业链。
从年产不足百吨的手工作坊到现在全产业链产值近40亿元的“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合川区清平镇用一根玻璃吹管,打造出了传统产业逆势突围的新路径。
在清平镇劳务品牌实训基地,20岁的覃粤正在学习玻璃精雕。如今能在玻璃上雕出简单的花纹,月薪达6000元。在清平,像覃粤这样的“山城玻璃工”有6000余人,他们撑起了全镇80%的工业就业岗位。
劳务品牌的崛起,源于当地“选育用输”全链条机制。合川区人力社保局开发“玻璃成型工”“炉前热成型”等特色工种,联合企业开设“定制班”,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其中,全国优秀农民工庞钧云的成长轨迹最具代表性。
据介绍,从一线挡车工到技术骨干,庞钧云针对“杯杆歪斜、口部不平整”问题,提出“成型是基础、定型是关键、爆口分区看火力”的技术要点,解决了生产难题,“现在年轻人学技术,政府补学费、企业给岗位,条件更优越了。”
针对玻璃产业仍面临“散小差”现状,合川区正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玻璃产业园,瞄准龙头企业招商。此外,清平镇正在筹建玻璃博物馆,玻璃工的“一根吹管”、U型醒酒器将与智能生产线模型同馆展出。
庞光伟的金星公司已开始研发“玻璃+陶瓷”复合材质。庞光伟说:“玻璃是火与沙的艺术,守正创新,才能让老手艺永远滚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