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0月24日电(记者钟旖)“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渝中精彩一页”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24日在当地举行,渝中区有关负责人对外介绍当地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
渝中区是重庆的“都市极核”。数据显示,2024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91.5亿元,较2020年提升317亿元;地均生产总值由59.1亿元/平方公里提升至72.8亿元/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1.1万元、年均增长5.5%,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方位跃升。
渝中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啸介绍,“十四五”期间,渝中坚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坚持扩量与升级并重、传统与新兴协同,迭代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93.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6.8%,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
这五年,渝中区构建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现代建筑业3大领域7个细分行业为引领,1个新兴未来产业和2个重点专项领域为支撑的“3+X+N”产业扶持政策矩阵,落地招商项目492个,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2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从524.3亿元增加至634亿元,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市第一,广大企业在渝中扎根发展、发展壮大的信心持续增强。
张啸特别提到,“十四五”以来,渝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工作,不仅出台系列政策文件,还连续三年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深入开展“宜商渝中·惠企护航”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八大集中服务行动,坚定不移地推动当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当地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20年的524.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634亿元,充分彰显了其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生力军”的重要地位。
当前,渝中正加快建设科创中心特色功能区。渝中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建录透露,“十四五”以来,当地科创能力稳步提升、科创产业蓬勃发展、科创生态更具活力。2024年渝中区科技型企业达1507家,较2020年增长143%。高新技术企业258家,较2020年增长122%。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55亿元,是2020年的32倍。
渝中区经济信息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郭玉林说,“十四五”期间,渝中坚持“四链融合”“四侧协同”,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软信企业由2297家增加至4386家、载体面积由40.1万方增加至83.4万方、从业人员由3.4万人增加至7.4万人、基本实现“3个翻番”,“1146”产业格局基本成型,为“十五五”期间实现新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重庆金融业发源地、成长地、集聚地,渝中正深入落实“智融惠畅”工程,全力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蒋倩表示,“十四五”期间,渝中在提升金融集聚能级、培育新兴金融业态、完善金融服务链条等方面狠下功夫,挑起了“金融大区”的大梁。当地目前汇集各类金融机构462家,较“十三五”末增加43家。
“过去五年,渝中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渝中区商务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朱玲艳称,“十四五”期间,全区商务经济焕发新面貌、实现新作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上网络零售额、实际使用外资等指标全市领先。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西部率先迈上1763亿元台阶,解放碑中央商务区预计2025年在西部率先实现GDP、社零“双千亿”。 展望“十五五”,渝中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创新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力,积极谋划和推动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