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0月17日电 近日,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汤斯惟教授的新作《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1937—1945)》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后,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这部近50万字的专著,凭借扎实的史料考证与系统的学术分析,全景式呈现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音乐文化生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中国战时首都及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国立音乐院、新音乐社等音乐机构及社团纷纷在重庆成立,众多的音乐文化活动亦在此举行,这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还促进了重庆音乐文化的繁荣,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
专注研究中国抗战音乐文化、红色音乐文化、声乐表演艺术等方向的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汤斯惟,历时八年完成该专著。她先后走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等十余家机构,查阅大量档案文献资料,整理包括战时音乐期刊、专著、音乐家手稿及口述史料等,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
在内容架构方面,全书以“乐政、乐教、乐人、乐事、乐书、乐曲、乐团、乐思”八大主题为框架,既从宏观上进行了梳理,又通过个案研究,还原了音乐家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清晰展现了音乐在凝聚民族精神、助力抗日救亡中的重要作用。
该专著在出版前,已荣获“第九届全国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二等奖”,相关内容获“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并有1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等音乐学顶级核心期刊,为后续相关课题的探索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出版后,该专著获得了学界权威专家高度评价。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宪文教授评价该书:“史料丰富、研究扎实,是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抗战大后方音乐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开篇之作。”
音乐史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向延生说,该书“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研究的空白”,其史料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令人瞩目”。
音乐史学家、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居其宏认为,该专著“就抗战音乐的组织结构、音乐教育、音乐思潮论争等领域做了较为深入、全面的论列和阐述,对推进学界的抗战音乐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指出,“当下学界常提及‘重写音乐史’”,该书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新的尝试,突破了一些传统范式。此书不仅填补了音乐史研究的空白,更让读者听见了一个时代如何在琴弦与战鼓的和鸣中,铸就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韧与辉煌。”
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宫宏宇指出,该书“资料最丰富、论述最全面、分析最透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文化图景”。
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冯长春教授则认为,该书“确立了抗战时期重庆音乐文化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
汤斯惟,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柴可夫斯基音乐研究院负责人,中国抗战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首批国家青年文化英才、首批重庆市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全国优秀博士后,重庆市优秀博士后。先后主持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大子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全民族抗战时期重庆音乐研究》《红色音乐文化》等多部专著。主编的《中国抗战大后方音乐文献整理与研究》入选202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曾获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第五届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