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27日电(马佳欣)近日,在重庆金融监管局的指导下,重庆市银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媒体走进巴南区,记者深入多地调研采访,见证了当地金融机构以创新举措精准服务实体经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流” 让创新实力 “看得见”
15项发明专利,通过兴业银行的“技术流”评价体系,就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授信额度。据兴业银行重庆巴南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技术流评价体系从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15个维度、近280项数据指标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客观地综合评价,对初创型、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精准画像,将“看不见”的科技企业技术实力,转化为“看得见”的评级得分。
光域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下称“光域科技”)的案例便是生动写照。这家科创企业曾因无形资产难以估值而融资碰壁,兴业银行重庆巴南支行的“技术流”评价体系却精准捕捉到其技术价值。通过兴业银行总行行业专家库派来的3位研究员,在企业的研发车间一项项拆解技术参数,基于企业的技术实力,银行给予1.8亿元授信,贷款期限长达8年,让企业得以安心投入研发成果转化。
光域科技只是重庆金融监管局指导辖内机构通过“金融+科技”的创新路径探索的缩影。为实现科技与金融的双向供需联动,重庆金融机构既以科技为金融发展注入动力,又以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通过金融与科技两大要素市场的“双向奔赴”,实现了以科技之力赋能金融业跃迁升级、以金融之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银团合力助力龙头企业升级
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宗申集团”)的总装车间里,红色传送带正将一台台燃油摩托车送往检测区。这些车的“出生地”,得从一场惊心动魄的并购说起。
2024年,为收购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宗申集团面临着限时攻关,若不能在破产重组期限内凑齐资金,不仅错失发展机遇,还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稳定。
破产重组时限紧,重庆农商行巴南支行通过总支联动、开通绿色通道等举措,完成参团银行的沟通协调,最终形成总额20亿元的银团贷款方案,于2024年12月顺利发放,让宗申集团成功收购24.5513%的股权。
如今,整合后的宗申集团燃油摩托车年销量登顶全国,摩托车发动机及通用机械产品销量领跑全球,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鲜活案例。
山坳里“土地变现金”
“以前想升级景区设施,手里的集体土地又不能抵押,就像抱着金饭碗要饭。” 重庆优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荣说。2023年,重庆三峡银行巴南支行向重庆优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500万元贷款,这是重庆首笔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使用权为抵押的流动资金贷款,破解了涉农企业“抵押物不足”的融资困境。
重庆三峡银行巴南支行不仅让“沉睡的土地”变成“活资本”,更持续深化普惠金融服务。2025年上半年,该行已开展金融知识宣讲100 余次,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截至目前,该行涉农信贷持续向乡村文旅、农业产业等领域倾斜,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金融后盾。
定制化信贷护航创新药突围
走进重庆国际生物城,一片创新热土跃然眼前。作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里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加速突破。在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其自主研发的“赛立奇单抗注射液”于2024年8月获批上市,成为重庆本土首个一类创新生物药。
“研发最困难时,是‘医药研发贷’帮我们渡过难关。” 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力文感慨。2018 年,重庆农商行巴南支行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长、初期无收入的特点,联动总行创新推出该产品,具有临床前即可授信、期限最长10 年、额度达研发投入70% 等优势,并为智翔金泰量身定制“固定资产贷款+研发贷”方案。截至2025年6月,该行已累计向生物城3家科技型药企投放贷款超24亿元,其中研发贷超11亿元,为创新药研发注入“金融强心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