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实干践行初心 用服务温暖民心
2025-08-23 07:47:09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23日电(胡晓未)近日,重庆市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 “未戒所”)将“开门搞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常态化开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大局”工作,把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的承诺转化为一件件具体行动,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所长接待日:架起“零距离”的沟通桥

  “警官,我这孙子从小没了爹娘,跟着我过,现在又沾了毒品被送来这里……他还能变好吗?”在探访大厅,70岁的张阿婆紧紧攥着未戒所所长余长江的手。这是未戒所“所长接待日”里常见的场景——所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坐班,在探访大厅的接待台前,与家属面对面坐下,听他们倾诉焦虑,为他们答疑解惑。

  “您放心,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心理矫治团队、康复训练团队和戒毒医疗中心,每天都会给戒毒人员开展综合戒治工作。经过康复训练,下次你再来探访的时候,您会亲眼看看他的变化。”余长江说。

  一旁的所政管理科科长叶俊则被几位老人围住,大家手里都捏着未戒所发放的《所务公开手册》。“小叶科长,这农行扫码付靠谱不?我家老头子眼神不好,上次输错了数字,钱没到账……”68岁的李大爷举着手机,屏幕上还停留在转账页面。叶俊接过手机,手把手教老人核对账号:“您看,这里有个‘未戒所专属转账’标识,输完金额后点这个,系统会自动校验。

  据统计,当日接待日共发放《为民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20 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满意度达100%;接待12名戒毒人员家属咨询,现场解决疑问9件,协调对接法律援助、生活保障等事宜3件。离开时,张阿婆把余长江写着“有事随时找我们”的便签小心翼翼地塞进内衣口袋,抹着眼泪说:“你们不光管孩子戒毒,还管我们这些老人的难处,真是把心掏给我们了。”

  多部门联动:为困境家庭撑起一片天

  “周大队长,我对不起我姑娘……要是她有个三长两短,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在未戒所一大队谈话室,戒毒人员叶某双手捂着头,肩膀剧烈颤抖。这个38岁的汉子,说起女儿时,声音像被砂纸磨过一样沙哑。

  叶某来自渝北区,因吸毒被送入未戒所后,妻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13 岁的女儿小叶便由72岁的外婆照顾。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小叶患上抑郁症,不仅辍学在家,还时常出现自残行为。外婆年事已高,既不懂心理疏导,也无力辅导功课,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日渐消沉。

  “你在这儿好好戒治,家里的事我们来想办法。” 一大队大队长周围一边递过纸巾,一边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当天下午,周围就带着副大队长罗代雄、宋春晓来到所领导办公室,将叶某家庭情况汇报后,一场“所内戒治+所外帮扶”的联动计划迅速启动。三个月后,好消息传来:小叶的抑郁症状明显缓解,不仅主动要求回校上课。

  当叶某的母亲在探访时把女儿的作文读给儿子听时,电话那头的叶某泣不成声:“我一定好好戒毒,出去后再也不碰毒品,好好陪女儿长大。”

  “群众满意,是检验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余长江说,未戒所的工作,不仅是帮戒毒人员戒断毒瘾,更要通过解决一个个“急难愁盼”,让群众看到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担当。

  从探访大厅里的耐心解答,到跨部门联动的暖心帮扶,未戒所的民警们用一件件实事,诠释着“司法为民”的初心。正如一位家属在感谢信中所写:“你们不仅挽救了一个又一个迷失的灵魂,更温暖了一个又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下一步,未戒所将持续常态化开展“三服务”,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大力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优良作风,发动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争做贡献,主动到基层一线扛责任,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完)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