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7日电 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组织参与的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跨越千里山河,从嘉陵江畔到巴里坤草原,探访了“疆电入渝”工程,访谈返乡创业代表、援疆干部、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推普小课堂、艺术思政课等活动。
实践团队成员先后走进巴里坤换流站与华润电力重能新疆公司,实地考察学习渝疆能源协作的生动实践。在换流站,负责人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疆电入渝”工程中特高压直流输电的技术特点及其在跨区域电力调度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团队成员解答了相关技术疑问。
实践团队在三塘湖镇苦豆蜜瓜基地访谈返乡创业代表闫小兵,调研蜜瓜产业与乡村振兴成果。2016年,闫小兵辞去外企工作返乡,用传统种植法探寻哈密瓜风味,构建农文旅产业链,带动当地增收。同时,闫小兵建议返乡者要心怀热爱、定位清晰、持之以恒。
在萨尔乔克乡,实践团队通过访谈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触摸基层治理的脉搏。志愿者初到时因环境陌生、任务繁杂难以适应,最终在乡干部协同与群众支持下,逐渐融入基层,用实干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用创新思维为基层工作带来新动能。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既能实现自我成长,又能为基层治理添砖加瓦,印证了“奉献中成长,实践中成才”的青年成长路径。
实践团队赴广东路社区“红领巾小课堂”以多元形式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带队老师聚焦重庆风俗文化进行深度讲解,运用趣味英语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实践团队成员开展结合巴渝文化开展“推普”讲座,组织小朋友们互换明信片,共话心声。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还精彩亮相“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第一季)主题艺术思政课的舞台。“渝见哈密”篇章中,外院学子参与原创情景舞蹈《有一座城市叫重庆》,用活力舞姿拉开序幕;“丝路故事”篇章里,参演原创微型诗剧《甘甜的回响》,重现支教路上的赤诚与坚守;“团结情深”篇章中,外院学子化身青春推介官之一,在欢声笑语中热情推荐重庆特色美食——涪陵榨菜,传递巴渝大地烟火温情……
从经济协同的“共兴之路”到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从奋斗者的“精神灯塔”到实践者的“青春足迹”,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巴里坤的每一段经历,都印刻着对“家国情怀”与“青年担当”的深刻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