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2日电(记者 贾楠)近日,刑释人员赵某将一面写有“点亮迷途指路灯 温情教育暖人心”的锦旗送到重庆市女子监狱民警手中。
近年来,女子监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法治温度消融罪犯与亲属的情感隔阂,以多元共治破解高墙内矛盾化解的深层难题,不仅让改造质效持续提升,更为监狱的长久安全稳定筑牢了根基。
罪犯赵某临近刑释,民警却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她总是独自发呆,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愁绪。几番耐心开导后,赵某终于吐露心结:因婚姻破裂与犯罪入狱,她多年未承担母亲的责任,女儿对母爱的渴望也逐渐转化为对母亲的怨恨。“我就想出去后见她一面,哪怕远远看一眼也好。”赵某话语里的忐忑,道出了对亲情修复的渴望。
民警多次尝试联系赵某家人,但女儿始终不愿回应。直到外婆一句“娃儿小时候爱听她妈妈唱儿歌”,让僵局有了转机。民警给赵某录制了一首童谣,带着这份藏在时光里的温暖,再次与赵某女儿沟通。近三个小时的倾听与疏导后,女儿终于松口:“我先跟她通个电话吧。”
电话接通时,赵某的手止不住地抖,哽咽着说:“幺儿,是妈妈对不起你,不求你原谅,只希望我出来后可以见你一面……”电话那头的女儿听到这番话,早已泪如雨下。她的声音虽然哽咽,但隐约透露出一丝谅解与期待。
母女关系缓和后,赵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改造态度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她更加积极地参加出监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对女儿的亏欠,真正与女儿和解。
罪犯与亲属间的隔阂与误解,往往是阻碍其安心改造的“隐形枷锁”,若长期得不到化解,不仅可能让家庭裂痕愈发加深,甚至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为此,监狱积极行动,通过“走出去”家访与“请进来”帮教相结合的形式搭建起沟通桥梁,用亲情纽带助力罪犯树立改造信心、激发内生动力。
针对罪犯普遍存在的焦虑、自卑等心理,监狱联合专业院校引进“积极生活”矫正项目,通过“认知重构、情绪管理、社会适应”等9大模块,帮助200余名罪犯改善人际关系。
同时,监狱与司法、高校、律所、社区等20多家单位共建共联,常态化开展“法律援助”“黄丝带帮教”“罪犯未成年子女帮扶”“监狱开放日”等活动,成功化解财产纠纷衍生矛盾17起;帮扶确有困难的罪犯家庭79个,从源头减轻罪犯思想包袱。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该监狱矛盾化解成功率达96.4%,狱内违纪率同比下降22%。(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