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20日电 (梁钦卿)20日在重庆举行的2025PDI医药研发·创新大会上,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表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及其受体存在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具有生物多效性,在慢性创面和代谢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突出优势。
在生物医药领域,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正以其独特的修复与再生能力,为创伤救治、代谢性疾病治疗乃至抗衰老医学带来变革。30多年来,李校堃带领团队深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研究。

他介绍,人体内含有多种细胞生长因子,是再生、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执行者”。细胞与因子关系是生命活动的核心逻辑之一:细胞作为“生产者”创造因子网络,因子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细胞行为,二者通过动态互作维持机体稳态。
“细胞因子在分子医学中可应用于疾病诊断、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李校堃举例称,比如在疾病诊断领域,许多疾病会导致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通过检测血液、组织液等样本中细胞因子的含量,可辅助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细胞因子也可以直接用于疾病治疗。例如,干扰素可用于治疗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或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或活性来治疗疾病也是研究热点。而在药物研发领域,细胞因子及其受体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基于对细胞因子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发出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药物,能够精准干预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壁虎为什么能断尾求生?李校堃解释,壁虎断尾后能再生正是因为断尾部位生长因子短期内大量表达,激活了再生程序。人类虽然失去了这种强大的再生能力,但通过外源性补充生长因子,仍然可以显著促进组织修复。
他表示,AI技术的出现会使药物研发的速度得到大幅提升。对于细胞因子研究,一方面,可以精准抓取海量数据,包括细胞因子在不同疾病、不同状态、不同器官等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梳理;另一方面,可以把各种动物的细胞因子数据进行梳理,从这些海量数据里发现新的生命规律,发现细胞因子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使人类对细胞因子的认识越来越精准。此外,还应围绕细胞因子构建中国自己的大模型和数据库。
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李校堃介绍,细胞因子领域需要既能懂得药物工艺,同时又能懂得临床应用和细胞因子相关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如此方能有利于细胞因子药物不断开发。温州市已经形成了产学研医协同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目前在着手打造“生长因子之城”,温州医科大学药学学科作为浙江省“登峰学科”,将细胞因子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正在落实教育、科级、人才一体发展,希望能够培养研究细胞因子的专业人才,迎接未来的万亿级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