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陈仁德丨忠县城墙根下的半边街
2022年11月29日 09:48 来源:中新网重庆

  重庆忠县古城南墙根下有一条街叫半边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内侧是巍巍城墙,只有外侧有一排房子。推测其最早的年代,不会早于明代洪武年间陶璋筑城。筑城后的城墙巍峨雄壮,城下才有更好的开拓空间。但其形成格局当是在清代。

  半边街顺着城墙修建,全长约三四百米。外面一道高崖下就是长江,所以半边街清一色是倚崖而建的吊脚楼。又因修建时间不一,主人的财力不一,就形成了参差不齐高低错落的风格。其西端是下南门外——三峡蓄水前忠县运管所大楼旁边,东端是严颜桥,即著名的断头将军严颜的故里,五十年代改建为忠州镇粮站。半边街只是民间的称谓,它其实有一个更好的名字——蔓子路。蔓子路的得名很晚,民国二十七(1938)年,县长吴伯桦以旧有街名欠雅,将全城街道改用新名,蔓子路从此取代了半边街。但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半边街。由于忠县方言街读如“该”,加上很夸张的儿化音,就成了“半边干儿”,念起倍感亲切。

  之所以命名蔓子路,是因为周末大名鼎鼎的巴蔓子将军当年在这段城墙西端的位置慷慨自刎殉国,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地在这里修了一个小平台,于是平整的半边街在那里便突然高出了一截。人们经过这里时,要先上三步阶梯走上平台,然后再下三步,表示对巴蔓子的敬重。说来也巧了,平台正中便是一棵亭亭如盖的高大的黄葛树,忠县人民世代相传的民谣“上三步,下三步,中间有棵黄葛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短短的一条半边街,竟然和忠县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忠义英雄有着密切的关系。巴蔓子将军死在这里,严颜将军生在这里。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半边街。

  半边街内侧的城墙极具特色。在这道长长的城墙上几乎等距离地长着一排望不到尽头的高大挺拔的黄葛树,树冠遮天蔽日,枝干交叉横斜,蔚为壮观。最奇的是这一排黄葛树的根都是相连的,从第一颗到最后一棵,始终是一个根系,每一棵树的根同时又横生出去长成另一棵树。这实在是大自然的奇观。城墙上没有一点泥土,黄葛树的根全从城墙的石缝里深深地扎进去,看上去所有黄葛树都紧紧地贴在城墙上。那些交错缠绕粗大苍劲的树根从城墙上浮雕一般凸现出来,犹如群龙狂舞。

  半边街的西端下南门城墙下,原来树有一块“忠县清乡司令许绍宗去思碑”,碑高一丈宽三尺,县人何尔灴撰文、陈少松书丹,是半边街一大景观。民国初年忠县匪患不断,至民国十二年登峰造极。民国《忠县志》载:“各乡几无一寸干净土。乡村绅民非周旋匪类,不能保身保家。驻城绅耆亦须凭借匪力以巩固其地位,是璀璨光明之忠县已化为黑暗匪区矣。”为此,忠县团练局长马云和县绅秦正树(中共地下党员)前往重庆向时任川康善后督办的刘湘陈述匪情,请求派兵剿匪。刘湘遂命令川军三十二师六十三旅少将旅长许绍宗(字尧卿)前往忠县大举清乡,“共约诛匪至三千余名,提匪产租田一千余石,补助教育、实业、团务,分毫不私。县境宁谧,秩序恢复。”忠县人为了铭记许绍宗的大恩大德,为他树了这块“去思碑”(碑文载于县志)。我小时这块碑完好无损,可惜在我14岁那年夏天被砸毁。

  半边街是有故事可讲的。

  清代同治年间,一个武林高手从巴县随父幕游至此,看上了这里,就在半边街东端建房安家,设馆收徒,没再离开。他叫徐永兴,如今他的后裔已传至八代。民国《忠县志》有他的小传:“徐永兴字敬堂,巴县人。清同治初年,随父幕游来忠,侨居城南半边街,今五世矣。永兴精拳术,善技击,为少林嫡系。其人轻捷如猱,能持长竿登雉堞。又能运用掌法、腿法,犯者辄应手而仆。每遇决斗,可解易数十人。年逾七十,壮健如故。亦武术中之杰出者。”我上世纪八十年代纂修县志时,曾采访过当时的一些耆老,写过一篇介绍徐永兴的文章,可惜底稿无存,但我还清楚记得很多内容。其中之一是,当年忠县的木船到了宜昌都要受当地痞子的欺负。徐永兴到宜昌后,一伙痞子也来欺负他。不论别人怎么打,他只是双手抱在胸前不还手。那些人打够了才得意洋洋的离去。谁知这些人回去后出手的手痛,出脚的脚痛,才知道遇到高人了,一起到旅栈来给徐永兴叩拜请罪。从此忠县船工在宜昌码头不再受欺负。这虽有演义成分,但徐永兴的武功也由兹可见一斑。我大姑就是嫁到半边街徐家,大姑爷徐昌仁先生也是武林中人,大姑爷的弟弟徐昌礼——我们叫他徐幺叔——则是一代高手。他不到18岁因事陷狱,竟然靠一身好功夫从监狱打出来,逃至石柱大山避难。故事很长,略去。徐昌礼晚年随女儿去重庆,在重庆还收了不少徒弟。

  民国年间,忠县乐捐局就设在半边街。乐捐局最早是设立于清咸丰六年的厘金统捐局,负责征收百货厘金,民国改名统捐局。四川防区制时,军阀改公益捐为乐捐,局机关就设在半边街。民国《忠县志》称:“委局长以董其事,水陆孔道均设验卡,量物征捐。捐率每盐一包征银币一元,糖八角,过道者半之,其它各货估值征百分之四。其岁入总额由该局迳解其主管军阀收用,县中无档案可稽。民国十九年冬,始裁并重庆税捐总局。”

  忠县最早的照相馆就出现在民国年间的半边街,名曰“有容照相”,老板姓张。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搬到十字街,改名“红光照相馆”。张家大公子张永权(外号张冲)也是忠县摄影界重要人物,如今已年近八十,我们都很熟悉。有容照相是忠县照相事业的开拓者,此前忠县人从来不知道照相为何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容照相对忠县的社会发展是有过贡献的。那个地方后来没有照相馆了,但名字却传了下来,我们小时到长江游泳(忠县叫洗澡),就在照相馆下面的河段。小伙伴们只要说:“到照相馆去”,就是指到那里的河边去,照相馆三字的外延扩大了许多。

  忠县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半边街有三家豆腐铺,分别是毛家、代家和冉家,最著名的是毛家,人称毛豆腐。毛豆腐做的是“泡豆腐”,适合油炸,生意最好,每天都最先卖完。毛豆腐的女人长得漂亮,是真正的豆腐西施,于是人们就把“上三步,下三步”的民谣续写了两句:“旁边有个豆腐铺,里面有个乖媳妇。”毛家的后人还有我中学同学,现在经常都有联系。

  半边街有一个重要的场所——龙船屋。忠县自古以来有划龙船的风俗,那时忠县城分为三个关:东关、中关、西关(也叫下码头中码头上码头,即东坡镇、乐天镇、云根镇,1949年后统称城关镇。)这三关都各自拥有一艘龙船,分别命名为青龙黄龙白龙。龙船窄长如剑,船尖站立的指挥者手舞招子(旗帜),船尾的人是舵手,中间20人分坐两行,龙船划起来气壮山河。但每年只端午这一天举行龙船赛,平时要找个地方把龙船存放起来,于是人们在半边街东端修了一座专门存放龙船的房子,这就是龙船屋的来历。每年端午赛事结束后,就将龙船抬到屋里放好,直到第二年端午。期间还要对龙船做保养,打桐油,补漏等。

  很多年里,沿江公社进城上粮,从河坝到粮库都从半边街经过,到了秋收时节,半边街运送粮食的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

  半边街还有一个重要的设施——粮站外运粮食的滑道。大约是1960年,为了方便粮食大量外运,在城墙上架设了一条滑道,与半边街垂直相交,向下直抵河滩全长约四五十米,粮食可以顺势自然下滑,省去了很多人力。这条滑道存在了几十年,年年月月往外输出粮食。

  我小时经常去大姑家玩,因此对半边街比较熟悉。坐在大姑门前,几步外就是城墙上的黄葛树。仰面看去,那些横斜交加的枝干将巨大的树冠托起,浓荫几乎将半边街的屋顶全部遮住,风吹过的时候,树影婆娑起舞,发出轻柔的沙沙声,像情人在叼叼絮语。黄葛树的根须密密麻麻纵横交织如同鱼网一般,抓着那些根须很轻松地便可以攀上城墙顶端,这有点像现在时兴的攀岩运动,但却远比现在那种玩法潇洒得多。自从掌握了这条捷径后,我到大姑家玩就不愿再经过半边街了,而是直接“缒城而出”,惊得大姑在城墙下大声叫。

  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粮站外面修建下河公路,龙船屋被拆掉(那时早就废除了划龙船)。三峡工程开工后,半边街居民全部搬迁。2003年6月,半边街被江水淹没,从此永远消失。

 

  作者简介:陈仁德,网名虞廷。1952年生,重庆市忠县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历任《三峡都市报》《重庆商报》《重庆青年报》等媒体记者编辑主编,出版《陈仁德诗词钞》《云气轩吟稿》《陈仁德诗词三百首》《陈仁德七律三百首》《新版声律启蒙》等著作十多种。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