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湿地在保护与发展中增值
2022年11月11日 08:28 来源:重庆日报
龙溪河梁平段风光。通讯员 肖华 摄\视觉重庆
龙溪河梁平段风光。通讯员 肖华 摄\视觉重庆

  立冬之后,丰都县龙河两岸依旧生机勃勃,碧水蜿蜒,彩叶漫山。龙河国家级湿地公园、三建乡绿春坝村保家楼附近,有不少游人玩耍。

  龙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只是重庆众多湿地之一。近年来,丰都通过实施龙河保家楼至鱼泉子段水生态修复工程,改造大河坝、甘坝子、鱼沱坝等小微湿地,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野生猕猴、鸳鸯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时隔多年后再次在龙河现身。

  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河流、库塘湿地密集,是中国西南山地湿地的代表性区域,是长江上游地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重庆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小微湿地试点、自然生态教育等措施,不断强化湿地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湿地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梁平区,是西南地区唯一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的城市。

  都梁飞雪、垂云北观、张桥烟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修复后的湿地示范景观,将湿地元素与农耕、水利、历史、人文等有机结合,营建小微湿地生命共同体群落,使城湖相依相融,让乡愁更浓、乡景更美。

  不仅仅是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在生态优先,全面保护的前提下,重庆积极推进湿地类型保护地建设,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10处、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1处、湿地公园26处、市级重要湿地3处。

  11月,巫山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陆续迎来越冬的候鸟。秋水长天之间,落霞与鸟儿齐飞,美不胜收。

  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唐威介绍,作为三峡库区湿地典型代表,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三峡库区库塘湿地为基本资源特征,以消落带治理试验示范与巫山文化为特色,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观光体验和巫山文化休闲游览于一体,景观风貌独特。

  地处重庆中心城区的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则是城市湿地修复的代表,也是全国12个首批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

  在这里,山地地形空间与湿地景观有机结合,通过梯田、溪流、池塘的多重水体治理净化,彩云湖和扬声桥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每天为桃花溪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修复、增殖放流、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累计修复退化湿地1万余亩,自然恢复湿地35万亩,建设湿地缓冲隔离带32万亩,全市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重庆现有内陆滩涂湿地1.49万公顷、沼泽草地湿地0.01万公顷、河流水面8.49万公顷、水库水面10.56万公顷、坑塘水面7.20万公顷、沟渠0.53万公顷;有重点湿地动物563种、湿地高等植物707种,鸟类、鱼类等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湿地已成为重庆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开展科技攻关

  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实现突破

  临近冬月,地处长江北岸的万州区大周镇,秋风吹红沿江数百亩中山杉,与碧波荡漾的长江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

  “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达30米的消落带湿地,呈冬水夏陆的特征,为库区带来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库区生态安全。”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任凭介绍,为确保长江母亲河碧水青山和三峡库区长治久安,对三峡库区独特的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开展保护治理尤为紧迫。

  为此,万州区开展了以中山杉为重点的生物性治理试验工作,在消落区试点并推广栽植中山杉3200余亩。

  春天葱绿,夏秋青翠,冬季红黄相间。目前,长江万州段两岸已形成了70余公里的“水中森林”景观长廊。

  开州区则在澎溪河及汉丰湖消落带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重建工程、小微湿地工程,以及针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多带多功能生态缓冲系统工程,形成消落带系列治理模式,实现消落区湿地植被全覆盖,构建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了湿地生态功能。

  忠县、云阳等区县采取乔灌草相结合模式、竹柳纯林模式建设,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种植池杉、水柳、狗牙根、牛鞭草以及荷花、菖蒲等植物,提高消落带植被的耐淹性。

  主城两江四岸同样开展了消落区生态恢复治理,筛选出枫杨、柳树等12种消落区植物,达到长期绿化效果。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持续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技术攻关,编制完成《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规程》,探索出乔灌草相结合“池杉+中华蚊母+卡开芦+牛鞭草”“落羽杉+秋华柳+小巴茅+狗牙根”等多个消落区植被修复组合模式,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难题上实现了突破。

  “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

  助力乡村振兴

  11月9日,秋日暖阳下的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梦溪湉园等乡村民宿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民宿下的梯塘小微湿地里白鹭徜徉……

  近年来,竹山镇利用废弃石膏矿区蓄水,构建了猎神村梯塘小微湿地群,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助推当地乡村民宿蓬勃发展。2021年,猎神村累计吸引游客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6亿元,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1.356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3.372万元。

  发展湿地生态惠民产业,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竹山镇并非个案。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充分利用小微湿地分布广、数量大、质量好等优势,以“湿地+”方式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小微湿地与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等结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丰都利用湿地资源在龙河沿岸打造保家楼美丽乡村示范点,特别是精致别样的“花涧小厨”,成为丰都市民畅游龙河的网红打卡地。

  大足则利用湿地种植太空荷花,对荷叶、莲子、莲藕进行深加工,连续举办荷花节,成功打造集湿地生态保护、荷花观赏、莲蓬采摘、都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

  黔江冯家街道官村种植落羽杉等绿化树种和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打造小微湿地发展生态旅游,当地居民人均增收近3000元。

  不仅如此,重庆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9个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补偿试点,补偿面积13.4万亩,补偿对象涵盖40个行政村。

  綦江通惠河、合川三江等国家湿地公园还与周边居民签订社区共建协议,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培训,聘用当地居民充当导游、协调员、管护员等参与湿地公园管理,让社区居民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受益者,形成了共建湿地生境、共管湿地资源、共享生态效益的良好局面。(记者 陈维灯)    

【编辑:高吕艳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