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走出去 让红岩精神红遍中国
2022年10月23日 08:13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近年来红岩联线在全国16个省市举办宣讲18万场次,受众668万余人次

  走出去,让红岩精神红遍中国

红岩烈士夏惠禄的长子夏吉演自筹资金创办的“红岩魂展厅”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受访者供图)
红岩烈士夏惠禄的长子夏吉演自筹资金创办的“红岩魂展厅”吸引了不少观众参观。(受访者供图)

  “红岩革命先烈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凝结形成了红岩精神……”

  10月20日,在山东河口区河颐小区,一场题为“红色宣讲赋予我第二次生命”的报告在这里举行。

  一个距离重庆上千公里的小区,一个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也有人讲红岩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文博机构,除了要保护好、传承好、阐释好革命文物,让观众‘走进来’接受精神洗礼,还得‘走出去’,送红岩精神直抵更多人心。”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社会教育工作部部长周万炯称。

  近年来,红岩联线改变传统的单一展览模式,综合运用展、讲、演等形式,在全国16个省市及日本、德国等5个国家,举办宣讲18万场次,受众达668万余人次,让红岩精神红遍中国、走向世界。

  烈属讲烈士

  黄河口有位“红岩精神传承人”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文脉绵长。

  走进河颐小区,三四十位老者围坐一起,中间是一位头发全白的老者。他声音洪亮,正在激情演讲。情至浓处,他还拿出铁链、血衣等道具,辅助宣讲。

  除了宣讲外,老人还自筹资金在小区建了一个“红岩魂展厅”,供人免费参观。展厅面积不大,展陈以文字、图片、书籍为主,还有手抄的小报,一笔一划足见用心。

  “我没读过多少书,井台换成讲台,用握惯扳手的手拿起笔,有点难为我。”老人名叫夏吉演,77岁,在山东工作生活已50余年,一口四川乡音却未改。

  夏吉演不是别人,正是红岩英烈夏惠禄的长子。夏惠禄,四川广安人,中共党员,以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1948年被捕入狱,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渣滓洞,时年25岁。在狱中,夏惠禄遭受了多种酷刑,仍坚贞不屈。

  “爸爸牺牲时,我只有3岁多。”夏吉演回忆。他长大后,18岁参军,退伍后响应号召,到当时荒草遍野的胜利油田做了一名测井工人,直到退休。

  2009年,红岩联线举行“11·27”烈士殉难60周年暨重庆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夏吉演作为红岩烈士后代受邀参加。

  亲眼目睹了父亲坐过的牢房,尤其看到父亲留下的“你(夏母)要带好孩子,踏着我们足迹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绝笔信,他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从此,他通过史料收集和自学,逐渐走上讲台、办起展览,成为一名红岩故事义务宣讲员。

  “开始,我一上台心就慌,嘴不听使唤,可想到那些烈士,我没有放弃。”夏吉演说。

  这些年来,夏吉演上过山东大学的讲台,也到过社区幼儿园,足迹遍布部队、厂矿、社区、学校,还上过央视,共计宣讲700余场,被誉为黄河口的“红岩精神传承人”。

  “烈属讲烈士,拉近了时空距离,更有历史代入感,让观众倍感真实亲切。”周万炯说。

  2017年,为更好弘扬红岩精神,红岩联线正式成立红岩故事宣讲团,吸纳烈士亲属加入,夏吉演是其中之一。

  自学自导自演

  业余演员把红岩故事搬上舞台

  下腰、压腿、背挺直……10月21日中午,记者走进红岩村,一群人正在利用休息时间,排练节目。

  没有固定场地,景区的道路、广场、伙食团、会议室,都是他们的排练场;没有专业配乐设备,他们就用手机放音乐卡点;没有声光电,他们就通过想象找感觉……

  演出人员构成更是“复杂”,景区管理员、讲解员、驾驶员、木工、电工,总之没一个“科班出身”。

  可就是这样一个业余班底,却排出了一台大戏——“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剧。该剧围绕“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这条主线,创排了《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刘国鋕》《傲雪红梅——江竹筠烈士》等10多个剧目。

  从2020年9月首演至今,该剧已在全国各地演出400多场,吸引观众现场观看近41万人次,线上点击量超过550万次。

  国家一级导演、周恩来侄媳邓在军看了演出后感动得抹泪,她感慨:“你们的演出真正走进了人的内心,打动了人心!”

  中国剧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点赞:“该剧既生动讲述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又观照现实,感人至深的同时发人深省。”

  该剧还被誉为“用舞台形式,创新探索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

  “比起‘展’和‘讲’,‘演’更生动,更有互动性,更易直击人心。”该剧导演、红岩联线参观接待二部科长白双全称,刚接到创排任务时,不仅是他,几乎所有演员都想打退堂鼓,“没人有舞台经验。”

  但凭着对英烈英雄事迹和精神世界深入骨髓的认知,他们踏上了自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创作路。每个节目、每个情节、每句台词,演员的每个动作、身段、神态,都经过集中讨论、反复推敲。

  目前,该剧不仅成功“破圈”,部分剧目还被搬上烈士墓歌乐剧场,进行常态化驻场演出。

  跨界融合

  出书拍电影红岩宝库挖不尽

  “我真想不通,你为什么要这么顽固?图什么?”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要能推翻这腐朽的制度,让我做什么都行啊!”

  这是不久前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的电影《最后58天》的一段对白。

  该片改编自重庆作家李乔亚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再现了“11·27”大屠杀前的58天,在渣滓洞监狱内外发生的故事。

  随着银幕上光影跳动,营救与抗争、努力与失败、阴谋与罪行……故事情节徐徐展开,英雄身处逆境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时的坚毅眼神,让无数观众心灵深受震撼。

  “太感人了,我回去要叫上家人再来看一遍。”“英烈笑对生死、直面失败、丹心向党、寄望后人,让人内心难以平静……”在英皇电影城(新光天地店),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走出影厅的观众都很感慨。

  红岩联线参与投拍了这部电影,是其跨界融合的又一实践。近年来,他们举办了“让烈士回家”系列主题活动,联合开展了“红岩家书——寻访烈士绝笔后人”行动等,不断探索深入浅出、形式多样“讲述”历史文化,出版图书38部,制作、推出原创展览20个,投拍电影、电视剧2部,举办各类宣讲18万场次,吸引听众达668万余人次,特色宣教活动先后获评2021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优秀案例、“感动重庆”特别奖等。

  “红岩,是挖不尽的精神宝库,有讲不完的英雄故事。”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朱军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未来任重道远,他们将进一步用心用情讲好红岩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记者 韩毅)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