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科技工作纪实: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科技支撑
2022年08月11日 16:09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11日电 (吴平 周文洪) 在2022年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工作会上,明确绘制了上产50亿的发展蓝图,以此目标为引领,重庆气矿全体员工激情高涨,自觉担当使命及责任,在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积极性及创造性,为气矿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对于一个近年来资源勘探还没有取得战略性突破,储量结构失衡的老气区来说,要想牢牢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加强科技攻关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源动力。

  在没有硝烟的科技战场,一批科技工作者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利用科技力量,推动技术的进步及革新,助力气矿高质量发展。

  如何加强战略引领,在哪些方面开展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攻关,如何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攻坚克难,打造更具价值的科技成果链?一系列难题摆在了重庆气矿科技人面前。

  气矿总地质师罗冰言道:“科技攻关必须要围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技术难点进行攻关突破。这些技术难度有可能就是很小的一个点,但只要突破这个小点,就会对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科技助推企业发展

  在当前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下,如何运用创新的技术科研手段,为气矿的勘探开发生产实现“科技找气”?从而推动“科技兴企”?

  今年,气矿科研工作锚定加快上产50亿目标,紧紧围绕老区稳产、新领域上产、储气库建设、创新提效“四大攻坚战”,聚焦资源发现根本任务,着眼勘探开发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铺开工作。持续开展川东地区中、浅组合的研究,尽快落实侏罗系、龙潭组等新型油气藏的建产区,利用地质工程一体化手段,解决致密气、页岩气效益开发的技术难题。进一步加大对二、三叠系及石炭系等层系的深化研究,拓展认识,在创新成藏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老区的滚动勘探开发。

  “‘科技找气’和‘科技兴企’一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目标。”科技科科长杨江海如是说道。

  要想上产50亿,页岩气、致密气等新区域是产量突破的重点区域。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凉高山组、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三套陆相暗色泥页岩广泛发育,已成为当前页岩气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

  气矿科技科在前期广泛展开野外地质考察,提出在梁平地区建设侏罗系陆相典型剖面的建议,该成果将建成四川盆地首条完整、系统展示下侏罗统三套页岩层的沉积地层、古生物组合、有机地化、储层性能等参数的实物剖面,形成一个标准示范科研教学场地,对各级人才培养、陆相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建于天东5-1井和峰15井的腐蚀与防护现场试验基地,是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国内第一个以高含硫气藏开采为重点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多年来,累计评价材料、评价药剂,开展各类中试试验、取得20000余组数据,先后为国家示范工程、863项目、股份公司项目等20余个项目提供应用技术支撑。

  但随着高含硫气藏用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垢下腐蚀、局部腐蚀等相关技术的发展,现场试验装置已无法继续承担相应的现场试验工作。

  目前,在云安012-6井建设的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实施中,预计2023年4月完成基地建设,10月完成项目验收。建成后将成为成为国内唯一的高含硫气田用材料在硫化氢分压大于1MPa条件下的现场评价试验基地,将为集团公司高含硫气藏开采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及人才培养,提升集团公司在高含硫气田开采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科技科牵头持续开展脱水装置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构建三甘醇脱水系统智能诊断与监控平台,实现脱水系统在线状态判断、异常识别定位,露点、醇耗预测等系列功能;开展孔板流量计流量补偿研究,实现了孔板流量计清洗期间的流量自动补偿,提升对孔板流量计的实时监管效率,提高公平计量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坚持技术立企、技术增效,气矿科研工作坚持多项科技攻关及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把高质量发展牢固建立在科技创新的驱动进步的基础上。

  在气矿科研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前期规划下,今年,井工程科的工作量陡增。钻井58口,修井44口,钻修井数量比去年增加40%,比

  前几年增加100%,是重庆气矿历史最高峰。

  新领域老气区、新井老井齐上阵,对于上产50亿,井工程管理科副科长濮强满怀信心:“作为气矿勘探开发上产坚定的实施者,只要前期规划得好,我们就像建筑工人,哪怕再苦再累都一定会保障勘探开发上产见到成效。”

  科技成果转化凸显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系列科研成果的运用,为增储上产及安全高效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气矿科技科强化科技项目成果培育,深化成果凝练,形成气矿牵头,相关研究单位、高校参与共同申报高级别奖励模式,申报重庆市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开江-梁平海槽长兴组生物礁勘探突破与关键技术应用》等3项获得奖励;制定《陆上天然气生产场所天然气泄漏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企业标准;搭建的“生产实时数据全链路质量智能管理系统”已在分公司蜀南气矿和工程院推广应用。

  在川东侏罗系油气资源接替层系开展的多项科研项目,展示出该层系中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以及页岩油资源量大,具有向生产成果转化的资源基础。《渝东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特征研究及勘探目标选择》《大猫坪区块长兴组气藏描述及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等科研项目,形成多项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生物礁气藏的勘探开发工作。

  从多年地质工作转到从事科技工作的杨江海感言:科研项目与生产项目不一样。科研项目重点在于解决技术难题,其成果的转化应用在实际生产建设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此,科研技术人员龙俨丽深有体会。2014年,在了解到川东地区有604座含硫天然气场站放空系统存在点火系统故障、火炬安全距离不够、点火装置常采用“长明火”等问题,爱钻研的她和科研团队成员就琢磨着能否发明一套“升降式智能点火系统”。

  放空火炬的升降点火装置从2015年开始研发,到2018年第一套在天东90井现场试用,再到2019年第二套的优化改良,历经了近5年时间。该装置实现了微流量自动监测智能点火,消除了“长明火”,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实现甲烷零排放。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形成论文2篇。截至2022年7月,已在川东地区的大竹站等29个含硫天然气场站推广应用。

  科技成果有形化效果凸显,这个过程艰辛坎坷却又充满胜利的挑战。

  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由科技科组织,环境节能监测中心承担,在开州采输气作业区讲治站开展的《三甘醇脱水装置尾气除臭技术研究》科研项目的研发与现场改造,一年半的时间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三甘醇脱水装置灼烧炉底部进风技术,大幅降低生产场站恶臭浓度,实现天然气场站绿色环保发展目标。该技术成果形成的专业化文章发表在国外著名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上。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两峡储气库”建设驶入快车道,科技科未雨绸缪提前开展“两峡”储气库成果培育工作,以此形成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的关键示范技术和规范。

  科技科副科长毕长春谈及于此很是骄傲:“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基层单位中,在科技上预见性地做规划,在项目上提前做统筹安排,我们是第一次。”

  由此,根据两峡储气库建设周期及研究进度,以“透明储气库、智能储气库、绿色储气库”为建设目标,初步规划专项项目17项,已拟在2025年申报重庆市科技进步奖。

  目前,为积极备战集团公司第二届科技创新大赛,气矿作为为数不多参加此次科技创新的基层单位,领衔“老气田数字化转型升级关键控制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成果参加科技创新板块的评比,为下一步在整个集团公司推广运用,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助力。

  科技成果转化凸显,捷报频传。据悉,10月将在宁夏召开“第十二届全国天然气藏高效开发技术研讨会”,重庆气矿选送的《川东地区碳酸盐岩整装气藏提高采收率实践与启示》《浅析控压生产在深层页岩气的应用效果》《渝西页岩气集输管道腐蚀原因与防蚀措施探讨》等6篇文章获选会议交流。

  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军

  科技时代需要人才,人才推动科技发展。

  目前,气矿“两所两中心”及相关科部室从事专业的科研人员接近200人。虽然所属工程师、技能专家、技师的技能水平,在分公司乃至集团公司是数一数二榜上有名。但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在分公司相对不足,综合能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科研领军人才较少。

  为此,建立健全人才成长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气矿积极搭建科技舞台,创造科研环境,拓展科研人员专业视野,打造人才成长渠道,持续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相继出台《重庆气矿科研项目经理考核指导意见》《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动力活力二十六条措施》等文件,进一步激发了科研项目经理主观能动性,提升科研项目质量,提高项目成果有形化转化率。

  同时,气矿进一步深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组织科技项目与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参加石油学会交流等措施,让科研工作人员在学习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在锻炼中成才。

  于2010年建立的“重庆气矿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了大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业务精湛的科研人才。其中,由庞宇来和刘辉领衔的“庞宇来劳模创新工作室”“刘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尤为突出,工作室共有成员61人,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省部级劳动模范3人,地市级劳动模范8人,气矿级劳动模范16人,高级技师16人,技师15人。

  在他们的引领下,科研人员开展技能攻关,解决瓶颈难题,总结生产经验,形成绝招绝技。《防堵塞的阻火器》《阀套式排污阀阀套提取工具》《提高页岩气开井初期采气管线蒸汽换热效率对策研究》等成果应用推广,创新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气矿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培养人才”。年轻的科研人员跟着高水平队伍学习后,不仅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技术能力,更得到了参与大赛的锻炼成长机会。

  已从事油气勘探科研工作十余年的陈守春,通过主持开展的多个大型科研项目,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中成效显著,已成为气矿科研人才队伍中的佼佼者及公司范围内的一线科技先锋。“我喜欢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通过一些现象,去发现一些规律,如果这些规律在以后的勘探开发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印证,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今年3月,科技科牵头组织了《重庆气矿科技论文写作与演讲评选》劳动竞赛,收到16家基层单位提交的50篇参赛论文。从地质、工程、软科学三个方面反映了气矿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和论文成果对生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此次劳动竞赛必将促进广大科研工作者或一线生产技术人员相关能力的提升。我们将对相关作者予以奖励,采用把优秀论文成果集推荐出版专刊等形式,以此提升科研积极性,从而有效激发气矿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科长杨江海说到。

  对于科研人才队伍的接续培养和梯度建设,气矿总地质师罗冰擘画了一幅“各业务链大融合+专业性强的领军者+热爱科研事业的新兵”蓝图。

  卿勇就是一名热爱科研事业的新兵。他刚加入井工程钻完井团队才一年时间,虽然从事合同管理等工作,但钻井组、修井组的各项工作都在积极介入,跟着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钻井试油过程跟踪管理、老井上试、修井、隐患井治理等。“钻井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论性强、与现场实际结合紧密、知识更新速度快,希望自己能尽快成长为一名可以处理复杂情况的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卿勇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未来长远规划。

  气矿科(部)室、岗位人员之间定期轮岗交流学习,尽量做到懂地质的要懂工程、懂工程的要懂地质,还要涉猎开发、勘探等。在致密气、页岩气、地质工程、气藏、开发生产等全业务链成立领导小组,定期通报进展、研讨建产流程,互相了解工程、地质、气藏、开发等各区块业务,甚至负责土地的相关人员和基建队伍在井位部署时就要提前介入,共同参与如何选井、土建、地面建设、布井。涉及到具体项目,则从业务链大融合中落实到人头,分工更细更具体,共促项目落地实施和稳步推进。 

  如此一来,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层出不穷,气矿科研队伍建设发展前景广阔。

  在结束采访时,科技科科长杨江海告诉我们,通过系列科技技术攻关,重庆气矿老气田综合递减率降低到5%以下,处于全国最高水平。

  天道酬勤,凤凰重生。川东地区辉煌的勘探开发工作从相国寺石炭系起步,到大天池迈入黄金时代,一系列高效开发技术、老气田中后期稳产技术,数字化气田的全面建设,乃至近年页岩气、致密气等领域的攻坚及上产,都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员勇于奉献、背水一战、负重前行、攻坚克难的意志和毅力。

  这是石油精神的传承和再现,这是科技创新大放异彩的展示,这是“转观念、勇担当、强管理、创一流”结出的硕果。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