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周晓风 杨雅丨回忆之光照亮往事之河 ——读散文集《流年晨光》
2022年07月09日 10:21 来源:中新网重庆

  在一般人印象中,散文可能是文学作品中最容易写就的一类。凡属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统统可以归入散文,散文因此几乎没有文体上的规范。没有规范的文学写作虽然容易上手,却又常常跑到文学以外的地方去了。所以散文的写作和评价,往往让一些写作者无所适从,评论者莫衷一是。

  散文的尺度一直都在所谓形散神聚之间摆动。一方面可以散得开;另一方面,文学散文又必须有某种文学性贯穿其中,让读者读起来能够心领神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散文文学性的具体涵义尽管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文学散文跟所有文学作品一样,是写人的感性生活,抒发人的情感体验的。最近读到重庆作家杨辉隆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流年晨光》,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受。

  该书于2022年推出,列为“亲情”“见证”“亲历”“观点”和“心语”五个部分。书中有游子对家乡父母的牵挂,也有文人对历史文化的体悟;有对时代变迁的忠实记录,更有内心情感的深情自白。作品初看内容较为驳杂,实际上是作者在对过往生命历程深刻感悟后,对那些曾经触动过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追忆和回味。

  这样看来,《流年晨光》的内容其实也并不驳杂,不过是作者在对生活中所触碰到的不同题材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不得不表达的种种思绪而已。

  作者在《老屋》中这样写道:“当时间的溪流远去,我也被无情的年轮推向人生的下半场时,最让我感喟的是老家那几间陪伴了我半个世纪的老屋了。岁月如痕,很多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唯有老屋的记忆却愈来愈清晰。”在《秋夜,在老家听雨》中,作者进一步把这种无可排解的岁月情怀表达得更加充沛而又动人,“尽管现在乡亲们都富裕了,但毕竟有些事、有些人终究需要惦记……今夜,故乡走得轻盈,一如这潇潇斜雨,来得自然,在毫无察觉中已轻轻地停靠在心间。而光影里的景象,就像流年,细细地落了一地碎片,想去捡拾总是力不从心。”

  书中的这些抒写正如老话所说的,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而深。书中“亲情”“见证”“亲历”几个部分大多篇什都属于这种在回忆中触摸过往。“观点”三篇看似表达作者对人对事的“观点”和看法,其实更深层的内涵仍然是抒发作者的某种因人因事而生的感慨。如《一个诗人与一首诗的分量》写因对家乡诗人何其芳诗作的倾慕去拜访何其芳故居,却因诗人故居未能得到应有修复只能失望而归,郁郁之情溢于言表。《渐行渐远的山城棒棒军》则可以说是对重庆城市生活变迁的一种细致观察和感慨。

  诚然,作者在该散文集中也有个别篇什的叙事议论一不留神就跑到文学以外去了。究其原因,正是作者偏离了抒发情感体验的轨迹,把散文当做了某种实用性的说明介绍文字的缘故。不过,作者毕竟是多情的。书中,作者用他深情而真诚的回顾,照亮了往事流淌的暗河,让整部散文集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明朗的生命感。而他自己真诚又坦率的形象,也在他温厚、朴真而磊落的叙述中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作者简介:

  1、周晓风,重庆市人,文学博士。1985年起在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著有《中国当代新诗发展史》(合著)、《现代诗歌符号美学》、《新时期文学思潮》、《新诗的历程》、《中国文学阅读与赏析》(主编)、《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文化阐释》、《20世纪重庆文学史》(主编)等。

  2、杨不寒,本名杨雅,1996年生于重庆市奉节县。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社“十大校园诗人”获得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时写作小说、诗歌及评论等。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