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聚拢来 亮出来 动起来——忠县这样让文物“活”在当下
2022年06月27日 18:20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28日电(张霁雯 毛世洲 余鸿) 把分散的上万件文物集中起来,供市民近距离参观;将白居易的数百篇诗作亮相于公园内各载体上,供市民品读;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古代制盐、冶锌全过程,让古人“动起来”带游客穿越时空……近年来,三峡库区文物大县忠县不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和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利用,充分让文物“活”在当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图为皇华岛。 余鸿 摄
图为皇华岛。 余鸿 摄

  聚拢来——上万件文物集中展示给世人

  6月20日,忠州汉阙广场上,三三两两的市民对着汉阙拍照留影。“以前只是在网上看过图片,从未见过实物,这次大饱眼福了。”已定居忠县多年的外地人陈辉,利用周末专程前来一睹汉阙的真容。

  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 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全国保存较好的汉阙有30余处,其中忠县就有5座。因数量多、年代久、保存好,忠县享有“汉阙之乡”美誉。

  此前,出于防止风化等原因考虑,忠县所有出土的汉阙均被保护起来,市民很不容易亲眼看到。去年,结合“三峡留城·忠州老街”的打造,忠县修建了忠州汉阙广场,把境内所发现4座汉阙和市外发现的5座汉阙,按1:1比例复制到该广场上,并设展览馆专题介绍,让人们认识了解汉阙。汉阙广场由此成为一个打卡景点,并吸引许多孩子前来写生。

  2018年之前,忠县出土的上万件文物分散放置于各文物仓库,很多文物自出土后就未见天日。为此,忠县建成占地36亩、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的忠州博物馆,馆藏文物2万余件/套,成为重庆各区县规模最大,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

  位于忠州老街的老东门,是残存的古忠州城门之一。以前,城门杂草丛生,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老街内的大府邸是一座明清时期古建筑,大人小孩总想进去看看上百年老院子究竟长什么样,但因该建筑外围杂乱无法进入,大府邸一直静静矗立在老街,任由风吹雨打。

  在实施“微改造”过程中,忠州老街重铺了石板路,修葺了老东门、大府邸等老建筑,整治了周边环境,消除了安全隐患。如今,老东门、大府邸成为市民到忠州老街打卡时的两个必游景点。

  皇华岛是重庆十大宋元战争遗址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岛上已发现城门、城墙等各类遗迹200余处,出土瓷器、铁器、瓦当等器物300余件。城址历史沿革清晰,受后世扰动较少,保留了宋代以来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结合“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打造,忠县今年启动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城门入口展示区、考古遗址展示区、军事体验区、耕读体验区、衙署展示区、水岸湿地体验区。今后,皇华岛将成为一座人文魅力岛、生态示范岛、风景旅游岛,吸引大批游客上岛游玩、参观。

  亮出来——100余首白公诗歌亮相城区公园

  “青门柳枝软无力, 东风吹作黄金色。街前酒薄醉易醒, 满眼春愁消不得。”6月19日,家住县城中博鸣玉小区的陈小明和妻子带着8岁的女儿,在白公生态文化公园品读白居易的诗篇《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

  白公生态文化公园的休闲凉亭横梁、路灯杆,甚至果皮箱上,处处收录着白居易的诗作。陈小明和妻子不用带书,也不用手机上网搜索,就能“现场教学”,让孩子接受白公文化的熏陶。

  白居易在忠州为官20个月里,留下了100余篇诗歌,寄托了他对忠州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情感。这些诗篇,是忠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白公诗歌风格朴实,妇孺皆知其意,成为孩子们接触古代诗文的好教材。

  位于白公祠文博景区内的白公生态文化公园,占地400多亩。公园内因地制宜刻录、贴印白居易诗歌100余首,几乎“一步一诗”,在潜移默化中让市民接受教育。在这些亮相的诗篇中,白居易为官忠州时所作的占绝大多数。自去年建成开放以来,每个节假日都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学诗、念诗、品诗,附近一些学校将这里作为开展白公特色文化教育的校外活动基地。

  家住附近的市民刘泽云,每周都会带着上小学的儿子来白公生态文化公园游玩。其儿子定下计划:每周背诵并默写一首白居易的诗歌。在刘泽云看来,这个可以接受白公文化熏陶的场所,可谓忠县人的精神家园。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经常来公园练琴的市民邓鑫说,“没想到学习强国出的这道有关白居易诗作的题,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让我一下子觉得这个公园文化味十足。”

  动起来——利用高科技还原古人劳作场景

  在忠州博物馆内,有个展室尤为特殊,里面展出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而是古人的两个劳作场景。

图为东周至秦汉的圜底罐。 忠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为东周至秦汉的圜底罐。 忠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制盐,是古代忠县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忠县的造盐遗址分布在㽏井河两岸台地上,形成了闻名的中坝遗址——在公元前1000年甚至更时候,这里就有一个大型制盐基地,成为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古老制盐场。

  制盐遗迹早已淹没在了江水中,只留下发掘出来的少量制盐器皿。在没有现代设备和现代工艺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制盐的,现代人很难想象。

  在这种背景下,忠县根据专家研究结果,利用声光电技术在忠州博物馆内搭造了一个古代制盐场景:将富含盐分的卤水装在陶罐里,通过用猛火烧陶罐的方式,让水分蒸发,最终得出结晶盐。“原来,以前的盐是这样熬出来的,太不容易了。”前来参观的市民刘小琴感叹。

  而冶锌技术则是古代忠县人对人类社会的又一贡献。考古队在洋渡镇临江二队发现了我国已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炼锌遗址群,将我国冶锌技术提前到明代中期,早于欧洲约4个世纪。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明代中晚期,忠县就是工业重镇。古人怎么冶锌?忠县同样不惜投入,在忠州博物馆利用声光电技术制成动漫形式的冶锌场景。动漫中的人物形态各异,冶炼各流程井然有序,还原效果逼真,形象生动,让人一目了然。

  这些古代制盐、冶锌场景,通过“动起来”的方式,直观再现古人活动画面,带领人们走进历史、体验古人生产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编辑:张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