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黔江“土家十三寨”:传承保护增底色 融合发展焕新颜
2022年06月12日 19:23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6月12日电(党连霞) 土家十三寨位于武陵山深处的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从新建村学堂寨出发沿板夹溪顺流而上,沿途13个古朴自然的土家寨子,犹如散落在大山深处的珍珠,被蜿蜒的板夹溪串珠成链,给两岸青山增添了无限灵动和秀美。十三寨以其原生态的自然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古脚楼群、丰富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等特色,于2014年被国家民委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图为山歌发源地何家寨。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图为山歌发源地何家寨。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绚烂多彩的土家民族民俗文化

  “树上呀喜鹊呀,叫呀喳喳也,叫呀喳喳也,贵客呀今天呀到我家呀……”来者都是客,每当有远方朋友来到寨门前,热情的土家人便会唱起欢快的迎客调,捧起拦门酒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进得寨门,随着土家幺妹一路踏歌而行,走进被土家吊脚楼合围而成的摆手寨,立即被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土家阿哥阿妹、被激扬的鼓点和欢快的摆手舞所吸引。摆手舞源自土家人劳作时的情景而改编,一招一式都仿佛置身于春耕秋收时朴素的喜悦和幸福当中。

  走进不同的山寨,能体验不同的土家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中土家幺妹出嫁、土家人立新房子、抬石头以及唱山歌等民俗风情依然浓厚。何家寨以山歌为豪,远远的便能看见寨子对面山上矗立着“山歌发源地”几个大字,展示着土家人最深沉的文化自信,而直抵人心的后坝山歌仿佛可以穿越十三寨茂密的丛林,婉转动听又高吭有力。小南海镇党委政府每年都会在秋收时节及农历新年举办跨区域的山歌大赛,诚邀全国各地山歌手一亮歌喉一决高下,以歌会友促交流。

  特色“土家十三碗”,碗碗有特色。在土家十三寨,“吃饭” 二字已不能概括吃饭这件事。大粗碗加“山珍”,九月香(当地特色菌)炒腊肉、羊雀菌(当地特色菌)土鸡汤、绿豆粉鸡杂、酸炸肉等等土家特色佳肴,再配上香味四溢的鼎罐洋芋糯米饭拌糊海椒和折耳根,游客们唯有大快朵颐、欲罢不能的吃才算是对“土家十三碗”的尊重和不辜负。饭毕,在火炉旁打个盹,在摇椅上一靠,那种获得感和满足感是如此强烈而实在。

图为游客与当地寨民们一起共跳摆手舞。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图为游客与当地寨民们一起共跳摆手舞。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特色民俗旅游焕新颜

  近年来,迎着乡村振兴的阵阵战鼓,当地充分发挥土家十三寨深厚的民族民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民俗旅游。中国第一座土家民俗博物馆、第一个土家民俗歌剧院在这里建成,静态的时空隧道和动态的舞台演绎将土家族的历史、工艺、服饰、民居、生产生活等特色民俗文化一一呈现。

  同时为了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十三寨土家人的生活习俗,十三寨还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民俗表演队,参与和服务到乡村旅游中来,每年都要为游客展示150余场次的土家民俗歌舞。为了丰富活动内容,镇文化服务中心还专门请来非遗传承人培训当地村民学习西兰卡普的编织,邀请区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来村里编排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节目。

图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编织培训现场。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图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编织培训现场。 黔江区委统战部供图

  随着十三寨乡村民俗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和红火,越来越多的寨民们吃起了旅游饭。民俗表演、农家乐、民宿、纺织车间、农特产品种销等多种平台,解决了十三寨大批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许多外出务工的年青人也纷纷返乡投入到发展乡村旅游的大潮中来。目前十三寨仅农家乐就发展到56家,诸如村民王健开办的乡村客栈,一年各种收入加起来有10多万元,比起以前传统务农或在外务工,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王老板笑容满满、幸福感也满满,但他还憧憬着、也努力着,希望十三寨和自己未来的生活可以更加美好甜蜜。

  黔江区把土家十三寨作为旅游扶贫示范点进行打造,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对13个土家寨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经过逐年发展,2017年,土家十三寨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均游客接待近10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土家十三寨体验民族民俗文化和休闲度假。

  青山绿水中的十三寨正紧紧抓住政策优势、依托自然优势,发挥资源优势,跟随黔江区“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的文旅美城建设步伐,打造“最炫民族厅”。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