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24点”比赛囊括大满贯 “玩”出来的冠军
2021年06月22日 10:35 来源:重庆晚报

  在刚刚结束的重庆市第四届数学文化节“24点”项目比赛上,来自江北区玉带山小学的张之源老师带领着全校19位参赛选手,经过激烈的多轮比赛,最终全部获奖,奖项囊括个人赛一二三等奖、团队赛总分第一、个人赛抢答赛冠、亚、季军。

  出征前,指导老师张之源给选手松绑:“咱们就当去见世面,别紧张、认真完成比赛就行。”

  载誉归来,张老师说,“你看年龄最小的二年级选手刘祺瑞,拿了一等奖。这说明,24点游戏,只要你喜欢,就能做到最好。”

  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当下,如何把数学游戏当作兴趣爱好培养?张之源表示,真正意义上的“玩”,是具有钻研精神的。

  据了解,“24点”全市参赛选手超过300人,该校实现了100%获奖,成为比赛中成绩最优秀的队伍之一。

  玩扑克建立孩子数感

  张之源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数学老师的缘故,儿子小的时候,他就喜欢带着儿子一起玩游戏。

  身为老师的父亲拿出扑克,既不玩接龙也不玩其他,让他算24点。

  “一副牌除开大小鬼,还有52张牌,从A到K,一共13张牌,每一张牌对应着相应的数字。”一年级暑假,还没学乘除法的儿子开始接触数字游戏“24点”,没有背过乘法口诀的孩子,第一次从父亲这里学到启蒙的乘法知识,并将其慢慢地运用到24点的计算当中。

  起初的计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很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张之源的“老师加父亲”角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鼓励他,让他多思考。有的时候,一个小时的时间,他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但我没有理由去打搅一个这么专注的孩子。”孩子在收获专注思考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好的数感。后来,在数学兴趣的建立及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这一个暑假的“陪伴”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首次出师就实现大捷

  张之源是玉带山小学六年级的老师,这个班,他把“24点”作为兴趣爱好,对他们进行培养。

  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又从低年级选了10来个同学,请张之源组织一个培养“24点”思维的兴趣班。

  这个班利用大课间的时间,每周进行2次,每次30分钟的思维和实战训练。

  52张扑克牌,可以组合出1800多种可能。而这其中,有400多种是无解的,有解的1400多个组合中,又有许多的组合,有多种组合方式。

  有的家长觉得,再不济让孩子背下来就行,但实际上,数学的学习必须是灵活多样的。

  “平常人习惯算加法和乘法,不习惯算除法和减法。24点恰好就能运用好逆向思维,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逆向思考,从而建立强大的数学根基,为后面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搭建起数学学

  习的桥梁。”张之源说。

  有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兴趣班,而坚持下来的19个孩子在把兴趣当作一种习惯的路上,开始越走越好。

  这一次的数学文化节,张之源带着19位同学一起参加比赛,每一位都获得了相应的名次。其中刘祺瑞和余锦玲来自玉带山小学二年级,两人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

  2到3秒完成一道题,双手在比赛的平板上快速地进行拨弄,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是参赛时,孩子们给出的速度。

  张之源告诉记者,无论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还是兴趣班的同学,身为老师,他都有两种身份。

  一种身份,是引导他们进门。如果把“24点”当作数学,那么,必然会给孩子们形成一种枯燥的印象,而如果把“24点”当作游戏,和他们竞赛,乐趣就大了很多。

  在玩的过程中,张之源对于特别难的题,会把机会让给孩子们,“让他们赢我,让他们多思考,我作为老师,输了又何妨?”

  正是在这样“输得起”的游戏过程中,张之源不但让自己的孩子爱上“24点”,也让很多参加兴趣爱好班的同学们,从“24点”开始,数学成绩在全年级都能名列前茅。

  延伸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都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陪伴的含义是什么?很多人并不一定清楚。

  在这一次的比赛中,张耘豪是六年级学生,成绩显著,他不但获得个人一等奖,在团队比赛中,四十几个队参加,最终以总分第一参加抢答赛,并拿下冠军。张耘豪还获取了团队赛总分第一名以及个人抢答赛的冠军。

  张耘豪就是张之源的儿子,尽管儿子不是他班上的,在儿时陪伴的过程中,他更多地扮演了一个“等待”的角色。“等他明白、等他思考、等他慢慢地成长。”这个等待的过程,张耘豪没有去上任何的培训班,看起来把时间耗费在了家里。其实,张老师让儿子把时间完完全全用在“玩”和“思考”上。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编辑:高吕艳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