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1年03月09日 17:19 来源:《中国新闻》报

  “十三五”收官,重庆民族地区交出了什么样的脱贫答卷?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下一步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丁时勇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脱贫答卷: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民族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

  问:截至目前重庆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丁时勇:重庆市民族地区全面完成了“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黔江区、秀山自治县于2017年整体脱贫摘帽,石柱自治县于2018年整体脱贫摘帽,酉阳自治县、彭水自治县于2019年整体脱贫摘帽。累计实现动态脱贫303557人。其中,2016年,民族地区完成44567户183765人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民族地区完成8324户33420人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民族地区完成12032户44906人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民族地区完成8916户33553人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民族地区完成2315户7913人剩余贫困人口脱贫。

  经验和启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资源和力量,形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庆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我们从中获取了哪些脱贫经验和启示?

  丁时勇:总结重庆市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一是集中资源和集中力量支持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二是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让各族群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2015年—2017年,重庆实施民族地区贫困少数民族残疾人康复救助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62万元,开展康复救助770例;2016年,我们还争取“中华健康快车”开进酉阳县建站,为民族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1051例。通过康复治疗,使少数民族残疾人恢复身体生理机能,提高其生活自理、生存自立能力,改变了残疾家庭境况。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大合力。重庆组织实施重庆市少数民族青年才俊成长工程,调动重庆民族界、宗教界爱心人士积极性,累计筹集资金7957.51万元,按每生9000元(人民币,下同)的标准累计资助7635名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大学生上大学。

秀山是花灯歌舞之乡,每年秀山西街4A民俗文化景区都会开展以传承民俗文化、品味百年西街为主题文化宣传活动,通过秀山花灯、长桌宴、打糍粑、杀年猪等一系列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对外展示秀山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图为跳花灯。
秀山是花灯歌舞之乡,每年秀山西街4A民俗文化景区都会开展以传承民俗文化、品味百年西街为主题文化宣传活动,通过秀山花灯、长桌宴、打糍粑、杀年猪等一系列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对外展示秀山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图为跳花灯。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供图

  民族地区新风貌:民族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精气神也成为最宝贵的变化。

  问:脱贫攻坚以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丁时勇:“十三五”以来,重庆市民族宗教委积极协调落实中央和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6927万元,落实中央和市级教育补助费6343万元,落实市级卫生补助费2388 万元。投入民族地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97690.16万元,其中产业发展类300755.5万元、村基础设施类334610.89万元、其他类362323.78万元;投入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2126578.27万元,其中产业发展类586191.71万元、村基础设施类1254549.18万元、其他类285837.38万元。

  民族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民族地区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同时,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精气神成为最宝贵的变化,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得到激发,“先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后享蜂蜜甜”“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共识。

  产业发展情况:推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山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扶贫主导产业逐渐形成。

  问:产业方面,重庆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哪些成效?

  丁时勇:产业是实现“输血”到“造血”的重要载体。我们按照《重庆市“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纲要》,结合重庆民族地区主要位于高山地区的实际,引导民族地区发展山地特色产业,推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扶贫主导产业逐渐形成。

  目前,种植业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有中药材产业、优质油菜、油菜、柑橘、茶等;养殖业相对集中在家禽、生猪、蛋鸡、羊、蜜蜂等。2019年,各类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294534人(含带动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生产、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通过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总体增收8.56亿元,人均增收2907元。

  民族特色文化和乡村旅游:保护了一批民族传统村寨类型,保护传承了一批民族文化遗产,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

  问: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重庆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发展了多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少数民族非遗项目?

  丁时勇:重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促进特色村镇与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目前,重庆共有94个市级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26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重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保护了一批民族传统村寨类型,改造了一批特色民居建筑,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了民生,保护传承了一批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渝东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涉及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戏剧和曲艺、民族器乐、民族手工艺等领域。这些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流传至今。其中石柱土家啰儿调、黔江区南溪号子、秀山花灯、秀山民歌、酉阳民歌、酉阳土家摆手舞等11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有马喇号子、帅氏莽号、木叶吹奏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8项。重庆市民宗委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00多万元带动和吸收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品企业创新发展。同时,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新模式,在非遗项目中遴选出了刺绣(苗绣和土家族织锦)、编织、木雕等12个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销售前景开阔的项目,对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留守妇女、贫困户、残障人士等开展了22期培训,共培训学员1100多人,建立18个非遗扶贫工坊,特别是在抗疫期间,有效解决了630多人居家就业。

  新目标:持续突破民族地区交通、人才发展瓶颈,积极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民贸民品政策,助推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问:在十四五发展新阶段,重庆市少数民族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丁时勇:“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配合重庆有关区县将继续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和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在民族地区选择3-5家传统手工业企业,支持其产品开发、技能培训、劳动力就业等。

  同时,我们将加大重庆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资金额度,管理好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资金,解决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的资金难问题,及时兑现民贸民品贷款贴息引导性资金,助推重庆民贸民品企业健康发展。

  此外,贯彻落实重庆市 “一区两群”发展要求,助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按照“一县一品”发展文旅特色产业,积极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民族文化提升行动,重点打造特色村镇民族文化提档升级新亮点,积极支持民族地区各举办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苗族踩山节、土家女儿会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支持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民族地区相对闭塞,考出去的学生回来的比较少,引进的人才流失情况比较多。教育、卫生、科技相关人才引进,仍是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步重庆市民宗委将联合多个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定向培养,争取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待遇方面的倾斜及职称差异化评定等措施,支持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工作、支持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就业创业、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锻炼成长等。

  民族地区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

张燕 罗永皓/文

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图

【编辑:黄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