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张宗福|电影《藏地心迹》:一部震撼人心的援藏力作
2025-11-14 17:29:27 来源:中新网重庆

  电影《藏地心迹》是根据重庆作家周鹏程的长篇报告文学改编而成的,是重庆市第一部援藏题材的电影作品。几年前的文学作品研讨会上,我和鹏程相识,他谦逊低调而又十分豁达的性格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要尝试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将《藏地心迹》改编成电影,以影像的方式传达他对西藏这块热土的深情,传达他对援藏人的敬佩之意,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让更多的人了解援藏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悲欢离合。

图为电影剧照。电影制片方 供图

  从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到电影《藏地心迹》,由于作家始终灌注深情,使其作品打动人、感染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2018年作家到西藏昌都重庆援藏公寓采访,文化墙上的那首诗让作家潸然泪下,深为感动。“舍老别小入高天,千叮万嘱荡耳边。独忍三年雪域苦,誓留清誉云水间!”不正是援藏人的真实写照吗?援藏人“舍老别小”,跋涉千山万水到西藏工作,他们免不了对家人的担忧,家人也免不了对他们千叮万嘱,他们还要承受高海拔带来的“高反”与“紫外线”的灼烧,他们不为别的,只为配合国家的援藏战略,只为在蓝天白云下,在雪山草原上实现人生的价值。作家在创作报告文学《藏地心迹》的过程中,常常被笔下的人物感动得泪流满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部优秀作品首先要感动作家,然后才会感动读者,报告文学《藏地心迹》正是这样的成功之作。作家黄济人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作家深入援藏一线,体悟援藏干部的真实生活,讲述的故事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电影与报告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将长篇报告文学《藏地心迹》改编为电影,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电影剧本创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从原著里抓取精彩故事,并由剧中人物集中体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创团队聘请知名编剧、导演黄河为剧本创作执笔者,经反复磋商、多次易稿,最终敲定剧本。剧本根据剧情的需要,聚焦教育、医疗两大领域。电影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十三岁的藏族少年扎西因救马鹿而受伤,援藏外科医生马东对他进行救治,藏族护士卓玛对扎西进行精心护理,让他走出阴影,还有援藏教师对扎西的教育与鼓励,援藏干部及社会各界的帮助,扎西最终能以单手升国旗。

  在电影《藏地心迹》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中,既有马东的善良与宽容,又有扎西的内秀与坚韧;既有杨雪的善良与无私,又有卓玛的细心、温柔与善良;既有江宏的军人坚毅,又有刘凤的医者仁心……影片着重呈现人物的“心迹”——即心路历程,同时也体现着精神传承。影片正是透过这种方式,生动呈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扎西因胳膊受伤而不能用双手升国旗,一度陷入痛苦与失望之中,在马东与卓玛等人的帮助与支持下,恢复了身体,重拾自信,学会用单手升国旗。对于扎西而言,国旗是信念,是生命最重要的部分,升国旗是家国情怀的传承,因为国旗与扎西家的几代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东和他的父亲和姑妈一样又成为一个援藏医生,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援藏人共同特征,他们要承受高海拔对身体的伤害,要承受长期的离别之苦(有时还是生离死别),特别是要有扎根藏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父亲马致远援藏,必然导致父子关系的疏离,必然引发马东诸多疑惑与不解,而这些疑惑与不解,最终的藏族护士卓玛那里得到答案。藏族护士卓玛,曾在脑科专家马致远教授的带领下踏上医护之路。马东意外受伤,卓玛全力救治。马东还从卓玛那里得知父亲援藏的事迹。多年前马东的父亲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救治了无数藏族同胞,为了守护患者的生命而意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得知真相后,马东心中对父亲曾经的不解与埋怨,瞬间化作了深深的敬意。影片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心迹”,也充分展现了扎根藏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援藏精神的代际传承。马东与影片中的江宏、刘凤、杨雪、马致远、黎强等人物构成了援藏人的别样风景,同时也是十七省数十年如一日支援西藏建设的缩影。西藏的未来发展无限量,援藏工作无止境,援藏精神需要代代传承,而且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通过代代相传而延续的。电影《藏地心迹》蕴含丰富的中华生态文化思想,向秋拉姆与扎西救马鹿的故事将这种思想具象化,使之具体、生动、鲜活。。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把握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各类国家公园、各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其中之一,其马鹿数量已达到3500只,这要归功于无数个向秋拉姆与“扎西”的长期坚守。

  导演张新在谈到电影《藏地心迹》将要达成的愿望时说:“我们想展现的不仅是保护行为,更是让观众在光影中领悟,每个生命都是地球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在海拔 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深处,藏族少年扎西蜷缩在颠簸的拖拉机上,扎西与嘎松玉珍策马驰骋在广袤草原,却意外目睹狼群追逐野生马鹿、为了守护幼鹿,扎西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却不慎摔下马背,从悬崖坠落,摔断手臂等电影画面,都极具视觉冲击力。而向秋拉姆救治受伤的小马鹿的画面却非常温馨:在草原上牧羊的向秋拉姆发现受伤的小马鹿,小马鹿眼神里透露出的恐惧与无助,羸弱身体的颤抖、向秋拉姆小心翼翼地摸小马鹿的头,并缓缓抱起、向秋拉姆用自制奶瓶为小马鹿喂牛奶、寒风凛冽的夜晚,向秋拉姆将小马鹿抱在怀里,同塌而眠、伤愈之后的小马鹿回归自然,向秋拉姆自然有几分不舍、小马鹿每年都要穿过草原,与它的同伴一起看望向秋拉姆等画面,温馨而感人。这些画面与扎西救小马鹿的画面在巨大的反差中产生强烈的艺术张力,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更应该自觉地做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守护者。在这里,我们从向秋拉姆和扎西救马鹿的经历中也看到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的代际传承。

  电影《藏地心迹》讲述扎西救马鹿而受伤,在人们的救治、关心、支持、鼓励之下,扎西重拾信心,鼓起勇气,实现自己升国旗的梦想。可以说,电影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用小切口表现时代主题。援藏是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吃苦耐劳与无私奉献,需要有人间大爱的人们的长期付出,在这一过程中,援藏人不断谱写着美丽动人的时代华章。电影《藏地心迹》是汉藏一家、命运与共的艺术表达。让我们在扎木聂的琴弦中走进角色人物的心灵世界吧,让我们在光影世界中感受西藏的大美与无边的大爱吧。

  (作者张宗福,系四川省阿坝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阿坝师院教授)

【编辑:罗永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