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庆气矿劳模创新工作室技术链重塑采气新生态
2025-11-10 18:31:29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10日电(丁会)在数智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的今天,传统能源工业如何破局立新?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工匠与劳模们,用十年坚守给出了答案。他们构建起从自动化感知、轻量化通信、精准化执行到智能化辅助决策的完整自主技术链,以技术驱动的生产力变革,破解行业痛点,重塑采气行业智能化未来。

图为重庆气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序厅。刘辉 摄
图为重庆气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序厅。刘辉 摄

  十年磨剑:从“上帝视角”到“智能大脑”的跨越

  “十年前在开州采输气作业区,我们是行业内率先把无人机‘送上天'的一批人。”工作室导师廖敬回忆道。彼时国内民用无人机领域尚处萌芽阶段,团队翻译国外开源资料、自主采购零件组装设备,克服电池笨重续航短、调试中设备坠损等困境,执着推进技术改进。最初为满足井场土地盘点全景拍摄需求,他们突破技术难关,从百米高空实现气田场站全貌俯瞰,这份“上帝视角”的探索意外开启了气田巡检新路径。

  技术探索迅速转化为运维实效。2016年9月,天东68井至71井10公里管线输气异常,作业区启用“人机结合”巡查模式,无人机重点探查人员难及的沟谷、山坡,仅4小时便锁定漏点,确认系巨石滚落致管线破裂,次日完成修复,大幅提升隐患处置效率。

  十年迭代,技术今非昔比。如今的无人机已升级为具备自主规划路径“大脑”的智能设备,集成轻量化视觉计算单元和先进算法,可根据现场工况实时优化巡检路径并自动避障。该技术突破传统GPS定位精度限制,在10米低空实现“空中钉钉子”般稳定悬停,即便管线林立的狭小空间也能灵活穿梭。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机搭载的AI视觉识别系统可自动读取压力表数据并数字化回传,将“人工看照片抄数据”转变为“机器自主识别录入+人工审核”模式,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升数据采集效率与准确性。

  技术闭环:构建从采集到决策的智能体系

  工作室的创新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技术链条。数据采集端,自研的远距离低功耗无线传输模块破解了场站“通电通网”高成本难题,巴掌大的嵌入式采集节点电池续航可达一两年,通过自建通讯局域网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以来永线管道防冻项目为例,新技术替代传统铺设光缆和人工测温模式,实现管线温度实时全面监测,保障问题诊断及时性。

  执行端,团队自主研发的矢量控制智能阀门驱动器将传统手工阀门升级为“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通过算法与减速机组合实现阀门精准控温,响应速度和安全性远超传统技术,已应用于井口智能操作和流程倒换,实现单井控制到多井协同调度的跨越。巫山坎气田5口井每日15万方产气任务中,系统可根据各井数据自动规划开关方案,推动产量管理从“一井一策”向“多井统筹”跃升。

  智能化的核心在于系统性协同。“油小宝”智能终端与无人机的联动构想成为技术亮点,远程诊断系统发现异常时,可直接联动无人机平台,系统推理故障区域后指令无人机自主核查,将数小时现场核查流程压缩至分钟级,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和安全管控能力。 

  自主创新:破解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我们的优势在于所有技术都从一线需求出发,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迭代。”团队成员强调。以往行业数智化项目多依赖第三方开发,常因脱离现场需求导致“水土不服”。而工作室全面掌握从硬件设计生产到算法优化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成本控制在500元以内,远低于行业同类设备。

  “技术要让现场员工能用、会用、想用。”团队始终坚守实用性原则,正在开发的AI辅助系统支持对话交互,员工无需复杂操作即可获取数据和诊断建议,实现技术与生产深度融合,有效破解数智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

  未来已来:以技术生命力推动行业变革

  谈及未来,团队表示将继续深耕一线需求,完善推广技术链条,打造行业特色数智化转型方案,助力采气行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不仅解决行业痛点,更重塑生产关系,将基层员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型为技术管理者和决策者,这正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能源一线的生动实践。

  “技术自有生命力,只要身心投入,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工作室成员的朴素信念,正推动采气工业数智化未来从蓝图加速变为现实,一幅充满智慧与效能的新工业图景,已在川东气田徐徐展开。(完)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