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赵瑜|《藏地心迹》:从重庆到昌都的民族团结篇章
2025-11-07 11:24:43 来源:中新网重庆

  2025年8月21日,拉萨迎来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盛大庆祝活动。在这个激动人心的重要时刻,电影《藏地心迹》首映了,它根据重庆知名作家周鹏程同名长篇报告文学改编,选取重庆援藏人为原型,讲述他们在西藏昌都工作和生活的真实、感人故事,成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受邀观看,深感震撼与启迪。

图为电影拍摄花絮。电影制片方 供图
图为电影拍摄花絮。电影制片方 供图

  对于一名作家来说,民族团结是新时代的宏大叙事。2018年,重庆作家周鹏程来到昌都,他和援藏干部们同吃同住,学习藏族语言,爱上青稞、酥油茶,差一点因为肺水肿发生生命危险……这些难忘的经历,成为他创作报告文学的宝贵源泉,以“对口援藏”为主题,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绘,写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民族团结精神的赞颂,更是对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的深情寄托,也让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些故事从书中搬上大银幕,用光影见证这段历史,见证普通人的伟大。

  正片开场,援藏医生抢救难产的藏族产妇的镜头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随着新生儿一声啼哭,紧张、忙碌、欣喜,各种情绪交织。人物都在青藏高原、蓝天白云的背影上绽放,一条主线:马东,一名援藏的重庆医生,接手了一个藏族少年病人扎西的外科手术。扎西摔断了右手,是因为他和女同学策马奔腾在草原上时发现狼群在追逐野生马鹿,在保护小马鹿的过程中,他不慎摔下悬崖。藏族护士卓玛一起全力抢救扎西,也因此惊讶地发现,马东的父亲就是曾经来援藏的马致远教授,他在一次出诊中心脏病突发,永远留在了昌都;扎西因为右手恢复不好,无法再当学校的升旗手,心情非常低落,甚至想过放弃自己,大家想尽办法鼓起他的信心和勇气,他重新站在升旗台上,学会了单手让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数条支线:突发的电力变压器故障,海拔4000米陡坡上的惊险抢修,“夫妻”援藏干部差点经历生离死别,仍初心不忘,卓玛为马东寻找他父亲留给他的小木马,引出了马致远教授的援藏往事和牺牲真相,马东终于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严厉,一场痛哭后内心与他和解……

  主线和支线通过或宏阔或细微的生活场景,精湛演绎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展现援藏“父子”医生、“夫妻”干部等与藏族群众之间的真挚情谊,讴歌援藏干部心系藏族群众、全心全意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崇高精神。观众看到的,是汉族与藏族的团结一心,是援藏的基层干部和藏民“处成了亲人”,还有夫妻的守望相助、两代人的传承,他们为了大家舍小家,解决藏民的困难,为了西藏的富裕,不畏艰辛,负重前行。“用小故事展示大生活、以小人物凸显大情怀”。

  该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对藏族音乐的运用。民族音乐是特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的音乐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社会价值观。在影视配乐中,民族音乐可以传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情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片中藏族青年一直弹奏的乐器“扎木聂”是藏族独有的乡土乐器,有六七百年历史了,它的琴声空灵激昂,音乐风格独特,为了体现青藏高原圣洁的意味,片方特地到香格里拉邀请音乐人演奏。这种原始古朴又清脆明亮的音色,一直在全片穿行,让观众感受到雪山草地的神秘与广袤。而护士卓玛在草地上翩翩起舞那一段也非常吸晴,情感的抒发是任何艺术创作的本质,电影作品常常通过舞蹈表达来抒发出某种特定的情感。该片中卓玛的舞蹈,舞姿曼妙婀娜,情感张扬,飘逸洒脱,有救治扎西成功的喜悦,有得知马东是马教授儿子的开心与感谢,更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配着优美的歌声,观众如身临其境。而当片尾歌曲《向你敬礼》响起,观众感动地发现,这些故事,都有真人原型,从重庆到昌都,距离不近,但心与心的相连,让情感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同时,昌都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民族文化的多彩,也在影片中有所展现,看着电影,跟着牧民,和他们一起骑着马,牵着牦牛,住着帐篷,看着“海子”,摘下几朵鲜花。影片中呈现的高原景色,让人向往,每一帧都充满了大自然用亿万年书写之奇观,被赋予了深刻的美学内涵。而镜头里既有藏族阿妈在为新生儿念经祈福,又有马东用智能手机直播扎西的壮举,展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自信。对白有普通话、重庆方言、藏语,自然纯朴,充满生活气息,还有人物个性、场面气势、服化道细节,都更贴近观众的心灵,喊一声“真实”,在更加熟悉西藏风土人情的同时,把“我”代入了电影。

  《藏地心迹》值得观看,这就是重庆与昌都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生动现实,它讲好了新时代对口援藏故事,谱写出新时代“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奋斗篇章。

  作者简介:作者赵瑜系重庆市南岸区文联主席、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大众评论委员会委员

【编辑:杨梦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