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6日电 题:点亮山城·一路有你│知行合一的“电博士”
作者 梁燕
近日,由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的“渝电菁英”科技大赛决赛顺利闭幕,现场6个决赛项目同台亮相,国网重庆经研院新电中心张施令以精彩的5分钟现场讲解和2分钟技术答辩,使该院的《特高压换流变压器阀侧套管数字孪生模型及驱动系统研究》课题以全场最高分斩获2025年渝电菁英大赛一等奖。
张施令是一位手握科研成果、心系生产一线的青年博士:他埋首于实验室,让尖端技术破土萌芽;扎根于山野间,让创新成果落地生花。

创新之火,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现场
12年前,导师与张施令在实验室攻坚特高压电力套管技术的定格画面登上央视,点燃了他科研路上的明灯。
从那时起,张施令便立志:要让尖端技术走出实验室,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让当时手握的这一前沿技术早日造福社会,张施令已经数不清自己在工位上用笔绘制过多少张结构图纸,在电脑屏幕前敲击下多少行设计代码。最终,开发出的“特高压电力套管优化设计软件”,成功为电力套管这个变电站的“关键咽喉”量身定制下电容芯子这颗“硬核心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新的价值,最终要在一线检验。”张施令道。
白天,他奔赴现场、开展测试,脚步遍布山川田野,从长寿、丰都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基地,到科学谷、比亚迪储能电站的运行现场;从巫溪高山农户的“风光+储能”用能方案,到远赴天山、宁夏采集新能源运行数据,可谓一路风尘。
夜晚,勤于提炼的他沉下心“动笔动脑”,把丰富的现场经验与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用创新的“金钥匙”破译一道道现场难题。
靠着这份执着,张施令牵头和参与的科技成果屡获殊荣,从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到国家工信部创新成果二等奖……累累硕果,让他感到自己创新的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响亮。
传承之桥,让知识跨越千山万水
如果说科研是张施令的“硬本领”,那么知识传承就是他格外珍视的“暖情怀”。这位同事们眼中“接地气”的博士,将课堂从培训中心“搬”到了偏远的深山台区。
自2021年以来,他星夜兼程,奔赴秀山、武隆、长寿等地开展培训35次,覆盖600余人次。他主讲的《重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与建设》被评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优秀课程。“张博士讲课充满激情,再难的理论都能讲得通俗易懂。”听过他课的人都说。
这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让他荣获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青年五四奖章、重庆两江新区创新创业好青年、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优秀党员,这是对他在电网建设与技术服务中培养专业人才、交流电力技术的最佳褒奖。
“青年既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这是张施令的口头禅。为了准备一场全国青创赛发布,他演练上百次,直到嗓音沙哑;为了采集一手数据,他与施工人员一同在酷暑中坚守,汗水浸透工装。
从“技术学生”到“授课导师”,从“卓越电气工程师一等奖”到“特别贡献工作者”,十年电网生涯,张施令始终步履不停。他笃信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技术人员的价值就在于将智慧与汗水挥洒在最需要的地方。
实干之根,用脚步丈量电力未来
张施令是一位“沉浸式”的科技工作者。他坚信:“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近年来,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发展。在张施令的牵头下,由国网重庆经研院打造的重庆首个风光储试验平台今年建成投运,让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技术实验室在实体化运行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实验室通过积累海量新能源运行数据,研究新能源的出力曲线、置信度、同时率等特征,结合电网结构,利用仿真计算平台,可以更加精准地测算新能源经济发展规模,优化新能源规划布局,促进源网协调。
“看到每一项技术真正服务于现场、带来改变,我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会拥有更大的动力。”张施令道。
创新不断,行进不止。张施令用他的专注和奉献,在巴渝的青山绿水间,书写着新时代电力人的闪亮篇章,将创新的火炬,传递得更远、更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