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根据周鹏程长篇报告文学改编的援藏题材电影《藏地心迹》在重庆举行首映礼。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演绎了“渝藏”两地“共情互生”的感人故事。电影以纪实性文艺特质的真实事件与人物为叙事核心,诠释了因“援”结“缘”、由“建”而“见”的人间真情,既再现了藏地山川与风土人情,也刻画了民族情、世间情、人世情,将一群人的个人故事升华为集体记忆。

当前,援藏题材影视作品中,具有影响力的有《援藏日记》《雪莲花盛开的地方》《天梦》等。这些作品进行了丰富的艺术形象表达,塑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优秀人物,构建起援藏题材影视作品的新高度。这对新推出的《藏地心迹》无疑是挑战与考验。而该片不负使命地开掘了同类题材的新维度,以全新视角赢得观众认可与赞许。首映现场,观众既为悬念迭起、险象环生的情节全神贯注,也为影片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及群体”间跌宕起伏的情感交织热泪盈眶。
《藏地心迹》以情感表达为叙事主线,以“以情谋篇、以情生戏、以情塑形”为核心视角:在藏地群众的高原坚守与渝地援藏队伍的援建行动交互中,两地人既在寻找个体身份坐标,又在交融中凝聚起“共通的信仰底色、共融的情感纽带、共跳的民族脉搏、共同的身份认同”。影片打破传统援藏题材“无私+奉献+颂歌”的单一主旋律叙事模式,在紧扣援藏政策国家战略主题的同时,以重庆30年援助西藏昌都为历史背景,以“教育、医疗援藏队伍的攻坚”与“藏地人民坚守高原的担当”为两条主线,构建起渝藏两地人文精神融合共生的价值体系。通过“藏地三代人升国旗的传承”“几代人守护马鹿的坚守”与“渝地两代人援藏的接力”三线交错,影片既展现了汉藏人民百折不回、刚毅不屈的精神力量,也呼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梦想。
叙事谋略上,影片淡化了“援”字的中心化标签——“援”与“被援”并非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中华民族共同语境、中华共有疆域下,共享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群体间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平等个体。这一立意体现了创作团队的创新精神:并非为迎合市场的妥协,而是通过多视角叙事,将主旋律价值体系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与形象表达。这种处理让人物的心理逻辑、行为动机与主流价值呈现更具合理性,使人物塑造和故事展陈更有血有肉,也践行了“主题思想服务于艺术形象塑造”的影视创作法则。
渝地医疗援藏团队中的马颖、刘凤,教育奉献代表杨雪,援藏干部江世洪,以及高原坚守者卓玛、扎西等,既是多元一体民族观的具象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现代主人翁”的缩影。这种人物设定既传承了援藏题材的社会价值内核,又以族群与职业的丰富性拓宽了受众的情感共鸣边界;而以渝藏人民“奇峻与柔性交织的传奇经历”“波澜壮阔的心路成长”为脉络的叙事,更让影片实现了观赏性与思想性的圆融统一。
援藏干部江世洪出征时,儿子刚满6岁。此后三年,高原风雪与繁重工作让他体重锐减,鼻孔常年结着血痂,却始终未曾退缩,带领团队在冻土上一寸寸筑起“希望之路”。他曾在不到20天里,跑遍类乌齐县10个乡镇、82个村居。影片没有堆砌他“奔跑”的戏份,而是聚焦“他晕倒被抢救后,用冻僵的手指接听女儿视频通话”的细节:江世洪没有诉说艰辛,反而向女儿传递“高原人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坚韧”——这既是对真实故事的还原,也让人物的人性光芒更显动人。
援藏医生马东,父亲也是援藏医生。最终牺牲在这片高原上,与藏地融为一体。马东赓续父辈遗愿,与高原同呼吸、共命运:他每天工作16小时,白天翻山越岭为牧民义诊,深夜培训当地医生操作医疗设备。13岁少年扎西为保护野生马鹿重伤,无法再担任国旗升旗手,内心备受打击。在马东的悉心理疗下,扎西学会了单手升旗——马东的帮助,不仅是修复一只手臂,更是守护在逆境中挺立的信仰。在此过程中,马东与扎西共同完成了精神成长,实现了中华民族个体精神自觉的联动效应;而马东也被扎西“珍视自然、守护生态”的事迹打动,将其故事发布到网上,向世界展现了藏地人民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践行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无论是援藏医生、教育工作者,还是基层干部,他们对藏地的倾情付出,亦是自身的灵魂追寻之旅:奉献的过程,更是每个援藏者“精神人格塑造”的过程,诠释了“奉献与成长、付出与共鸣”的双向价值。而昌都人民也以藏族特有的淳朴与坚韧回应这份善意,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新的人文力量与价值共识。
藏族护士卓玛曾师从马致远教授,正是在他的引领下踏上医护之路。扎西受伤后,卓玛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料,更在精神上为他注入力量;她对马东的关怀,如冬日暖阳,温暖了援藏队伍的高原岁月。马东与卓玛的心心相印,既是汉藏两地相融相亲的隐喻,也以人性化的情感表达,升华了“民族共生”的时代主题。
影片中“国旗与藏地几代人”的故事感人至深,具有深刻象征意义——国旗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是藏地人民心灵归属的轨迹隐喻。围绕“救治扎西升旗的手”这一核心线索,影片将两地政策的温度、人民联手的情谊、医者的责任与伤者的期盼,演绎得动人心弦。
《藏地心迹》以援藏情感为线索,以鲜活的个体命运为戏剧元素,为宏大主题注入了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力量。它既展现了藏地的神秘与壮美,也记录了援藏干部的成长与坚守,让观众对援藏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终实现了艺术感染力与思想内涵的双重价值。

作者简介:黎二愣,本名黎勇,又笔名黎冠辰,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填补巴蜀民风民俗诗歌题材的空白。创作的部分文学和音乐作品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