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10月13日电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Sequestration)被誉为碳中和的“最后一块拼图”。近日,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开发的CCUS装备即国产替代的碳资源化结晶装备正式落地明月湖的创新工坊。
作为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重点孵化CCUS项目的关键流程设备,碳资源化结晶装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占地面积小,具有结构紧凑、运维方便、易于工业放大的特点,其可靠性高、系统运行故障率低及对烟气的适应性强,能广泛用于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高碳排放行业。
据了解,CCUS项目由研究院CCUS创新中心主任毛华中博士领衔主持,项目以电厂排放的烟气为原料,利用独创的“特种HNF气液分离膜+化学转化”技术,可有效解决国内现有CCUS的捕集成本过高、资源化利用途径不通、后续封存利用存在诸多限制等问题,项目已获多项中国、美国、加拿大发明专利。
项目嵌入了最先进的特种分离膜技术,采用选择性特种分离膜技术与高效结晶技术有机结合的前沿创新颠覆性技术,集成一体化后将CO₂捕集后直接转化成负碳的工业级原料产品,实现“碳闭环”,解决国内碳中和领域中纳米新材料和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卡脖子和国产化率问题。该项目通过将烟气中CO₂从气态变为液态和固态,并作为一种资源来生产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CO₂资源化;与其他传统CCUS化学吸附为主的技术相比,能耗较低,不产生二次污染,可实现吨CO₂产生近千元的经济价值。
目前,研究院孵化的创诺低碳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已获得2000余万元投融资支持,并与国家能源集团上海庙电厂、国家电力投资集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信发集团等达成合作意向。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研究院将凭借CCUS项目在CCUS领域树立龙头地位,在渝建设“碳中和1+N”全产业链运营,打通碳捕集、输送、利用、封存等关键技术环节,建成“技术开发—工程示范—产业化”的CO₂利用技术创新体系,延展清洁固碳产业链,届时可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经营情况,在整个碳中和领域上下游价值链布局,包括碳交易权排放,碳资产管理,碳中和大数据等业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