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从采气工到大国工匠:刘辉的“破界”人生
2025-09-26 16:06:46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26日电 (丁会)9月2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揭晓“大国工匠”人才名单,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首席技师刘辉入选。这位从一线采气工成长起来的专家,深耕能源领域31年,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劳动模范、巴渝工匠、中国石油技术能手,拥有49项国家专利,近百项创新成果,为我国石油工业攻克多项“卡脖子”难题。

图为刘辉在页岩气生产现场解决智能气举排水难题。重庆气矿供图
图为刘辉在页岩气生产现场解决智能气举排水难题。重庆气矿供图

  从川东气田到中亚腹地:一位石油工匠的三十年长征

  1993年,22岁的刘辉从新疆来到重庆开县,成为一名采气工。31年过去,他已从青涩学徒成长为油气生产领域的专家。

  “一开始没想太远,就想把班上好。”刘辉回忆,刚上岗时的一次管线堵塞事件改变了他的认知——师傅仅凭几个阀门倒换就解决了问题。“那时才知道自己对岗位的理解太浅。”他决心深钻技术。

  清管作业是刘辉技术钻研的起点。2005年,开州五百梯气田压力极高,安全运行面临挑战。刘辉在吃透设备性能后,大胆改变传统操作方式,通过阶段性降压,既保障安全,又完成清管作业。他据此撰写的技术分析,成为西南油气田后续作业的重要指导。

  随着气田进入生产后期,清管作业时气田水易进入下游设备,导致停机等问题。刘辉结合多年经验,优化管网流程,创新“阻断式收球操作法”,形成高效清管作业流程,在西南油气田全面推广。

  2010年起,刘辉两次远征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萨曼杰佩气田,参与指导2座集气站、24口单井的新井产能建设,使气田日输气量达1800万立方米。他成功攻克技术瓶颈,助力气田年产量突破百亿立方米。

  “在土库曼斯坦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石油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刘辉说,该气田的开发彰显了中国能源技术实力。

  53岁的清华“新生”:从气田到课堂,大国工匠的“二次成长”

  “我这辈子没想过,50多岁了还能当清华的学生。”2024年10月,53岁的刘辉作为全国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之一,进入清华大学培训。

  他的背包里,一本写满笔记的厚重笔记本格外醒目。课堂上,他认真记录院士讲解的算法,推演新技术在气田作业中的应用。“好像在哪儿打开一扇窗,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扎根一线31年的刘辉,在教室里始终保持谦逊。

  培训营的“双导师制”让他受益匪浅:清华教授帮助搭建理论框架,大国工匠指导实践方向。2024年12月,刘辉带着团队研发的预测法走进实验室,与学者探讨将“经验公式”转化为数学模型。

  “过去凭手感判断管线堵塞,现在要用算法预测风险,这是质的飞跃。”这场53岁的“校园重启”,成为他对“能源智造”的新探索。

  从“手感”到“算法”:刘辉用“工匠五力”重塑采气技能

  在培训营,刘辉接触到“工匠五力”模型——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这让他对职业生涯有了全新认知。

  “以前创新总在老框框里打转。”刘辉将“五力”融入实践,用新方法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把水露点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8%,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创新力在他身上充分体现。2020年,他带队巡诊时发现液位计频繁失灵,研发出新型磁浮子液位计,解决技术难题,获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

  攻关力助他突破行业壁垒。他跨界与清华大学合作,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他带领团队展示智能巡检机器狗和射流清管器,展现中国能源智造实力。

  传承力是刘辉如今最看重的责任。他已带徒50余人,32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他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体系,让技艺传承更系统高效。

  “人工智能时代,工人要和高精尖技术结合。”刘辉正以“五力”为纲,书写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新篇章。

  从“水土不服”到“国际领先”:刘辉用自主创新为能源安全“上锁”

  2025年6月,刘辉团队攻克含硫天然气净化关键瓶颈,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甘醇脱水技术体系,打破国外垄断。

  当时,全国超75%的三甘醇脱水装置面临多重挑战。刘辉带领团队构建装置数字孪生体,将水露点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8%,摆脱对进口仪表的依赖。该技术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这并非刘辉首次挑战国外技术垄断。2000年,重庆大天池气田进口设备频发故障,他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产品,自制关键配件,保障生产连续性。面对英文说明书,他自学英语,实现设备安全运行的自主可控。

  刘辉的创新成果筑牢国内能源生产根基,也走向国际。他将国产化技术应用于海外项目,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刘辉三十余年的坚守。

  从"看不懂英文"到"破解世界难题":刘辉的廿载求知路与能源报国心

  在妻子李爱娟眼中,刘辉对新知识的渴望刻在骨子里。“2000年初,站内进口阀门一坏,大家因看不懂英文说明书束手无策。从那天起,他就抱着词典自学英语,坚持二十多年。”

  那本翻旧的中英文对照词典见证刘辉的蜕变。他靠自学英语剖析进口设备结构,找出缺陷,通过工艺改造保障安全运行。

  生活中刘辉节俭,学习上却“大方”。“他最大的开销是买书和课程,但攻克了多少难题、研制了多少成果,一清二楚。”李爱娟说。

  从重庆开县气田到土库曼斯坦沙漠,从看不懂英文的学徒到“大国工匠”,从手感经验到技术引领——刘辉的31年,每一步扎实坚定。

  知天命之年,他依然保持学生般热忱。这位从一线采气工成长起来的能源专家,始终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诺言,拾级而上,从未停歇。(完)

【编辑:马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