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9日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期,重庆市长寿区教委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从师德锤炼到能力提升,从管理创新到待遇保障,多维度施策促进教师成长机制更健全、成长环境更温暖、成长路径更清晰,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弘扬教育家精神,筑牢立德树人根基
长寿区致力于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学科研和教师教育课程之中;从严从实建设师德师风,落实师德教育、典型引领、日常监管等举措,构建了多维度、长效化的管理机制。
长寿区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开发《红岩精神与新时代师德》等特色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情景党课、师德情景剧等生动形式,使师德教育入脑入心;对师德失范行为坚持“零容忍”,建立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维护了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值得一提的是,为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长寿区先后将2024年、2025年确定为师德师风整顿提升年和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年,突出典型引领,通报表扬2024年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95名,评选2025年度表现突出校长、班主任、教师100人,持续营造优秀从教、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育人环境。

健全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需求,长寿区构建了精准高效的“分层递进”全员培训体系,实现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全学段6900余名教师的全覆盖。
该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精准画像和梯次培养。学前教育分设管理者、骨干教师和职初教师培训班;义务教育阶段聚焦新课标、新教材,设置模块化课程;高中阶段着力“新教材、新高考”攻坚,设计递进式课程;中职教育则强化“双师型”能力培训。
培训构建“专家引领—名师示范—教研跟进”协同机制,通过高校专家领航、市级名师示范、区级教研员跟踪指导,确保培训成果落地。课程聚焦师德修养、数字赋能、心理建设等五大能力,引入AI教学、VR实训等前沿内容,建立多维度考评激励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
培训成果丰硕。在全市教学大赛中,长寿区共斩获金奖2项,一、二等奖6项;1名教师获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师基本功展评特等奖;教师论文、案例获市级奖励50余篇。此外,全区培育出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170余名,充分展现了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为教育强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优化资源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为破解师资配置结构性矛盾,长寿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优化机构编制统筹管理机制,通过组建12个教育集团,探索集团内编制、岗位、职称的统筹使用,旨在打破教师交流的体制壁垒,促进优质师资的合理流动。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村学校教师超编与城区学校师资紧缺并存的现实问题,长寿区按照“人口导向、按需布局、资源集约”原则,前期联合镇街、统计部门开展学龄人口动态监测与教育资源普查,精准掌握城乡各校办学规模、师资配置、生源变化等核心数据,有序撤并生源持续萎缩学校,对城镇学位紧张区域通过新建长寿华师学校高中部、桃花溪中学等项目补充学位供给。积极稳妥地实施富余教师的分流与安置工作,全面摸排教师学科背景、教学资质、专业特长,建立“一人一档”分流台账,创新教育集团轮岗任教、薄弱校驻校帮扶及专项培训转岗“三渠道安置”机制,有效盘活了人力资源。
在管理机制上,长寿区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建立了优秀人才“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化教师“引育管用”全链条服务机制,通过公招、遴选、引进等方式吸引160余名优秀人才来长从教,通过年度考核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强化待遇保障,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生态
长寿区将保障教师待遇作为稳定队伍、激发活力的基础工程,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完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倾斜。
乡村教师的待遇得到重点保障,全区300余名教师享受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近两千名乡镇教师获得工作补贴,并为有需要的乡镇教师提供充足的住房保障,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维护教师权益方面,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依法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尤为重要的是,长寿区大力推进教师减负,制发“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让教师能够潜心教学、静心育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唯有当教师真正成为阳光下最受尊重的职业,教育强国的蓝图才能落地生辉。眼下,长寿区正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专业能力提升、资源配置优化、待遇保障强化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持续努力打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长寿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