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南风子|《望地书》:一座独特的心灵花园
2025-02-14 15:54:55 来源:中新网重庆

  1.

  一部经典的诗集,就是一道独特的心灵景观。诗人冉冉将独特的生命感悟、深沉的宇宙意识与文化思索,融进丰富的意(物)象,建构出一座独特的心灵花园——《望地书》。

  徜徉其中。长诗《大江去》迎面而来:一条浩浩汤汤的大江,映照个人与民族心史,浓缩人类文明的艰难进程。三组短诗(共31首)簇拥其间,诗意丛生如郁郁葱葱的春野:晨曦晚霞、鸟兽草木、明月露珠、草原水洼、细微而晶莹的日常经验、发人深省的生命感悟……它们光洁、轻盈、秀美,却敏捷有力、直击人心。长诗《群山与回想》横亘在远方:对个体生命与世界关系的追问在峰峦间回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可谓是:背山面水,云蒸霞蔚,自然风物与心灵景象相生相映,呈现出大气又不失细腻的美学品格。

  诗人在凝视大地的同时,不忘仰望星空;以敏锐的感觉捕捉令人感动的物、景、情、事,用精湛的诗艺开拓出高远的诗歌境界。既关注民族精神、人类命运、文明演进,独辟蹊径地书写民族文化精髓与人类精神密码;也关注悲欣交集的人间烟火,真切细腻地展现复杂而幽微的个体生命历程与人生经验。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精神的超拔;同时,新颖的语言延伸、扩展读者的感知和审美,引领读者走入艺术化人生的胜境。

诗集《望地书》。作者供图
诗集《望地书》。作者供图

  2.

  诗之大者,关乎天地之心,关乎生民之命,关乎人类精神之奥义。

  长诗《大江去》,无边无界,涵容世间种种:水滴,你,我,他,民族,自然万物,一切生灵。它萌生于2020年2月,在漫长的艰难时日里,人们默默地付出、承载、牺牲;被痛苦焦虑、悲悯希冀等情感缠绕的诗人,经由打开全身心的吸纳感知,沉浸式的酝酿深思,于某个神奇瞬间,心灵之河与现实之河自然汇聚,虚化升腾为笔下气象万千、壮阔无匹的“大江”——作者情感的“客观对应物”,统摄全诗的主意象。而后天地万物、四时风景、轮转的个体生命,演化的人类历史文明……纷繁的意象奔赴而来,有序“游入”广袤的大江流域。

  “大江去”及题记“失去的一切又回来了”提纲挈领。一“去”一“来”,可以作为全诗的双眸:它们是生与死、个体与人类的结构范式,也是历史发展、文明演进的辩证法。

  乘物以游心。心魂沉浸于自然与艺术之境,就开始幻化,如一滴灵动的水珠,入溪入湖,入江入海,演化无穷,与大江共生同感——是我非我,是江非江,神游宇内,物我相融,物我两忘……聆听自然与文明交汇的涛声,见证个体生命旅程的风景:“未来之门洞开,每一道都是/一重新境——眼前是水滴,/是孕蓄,是萌发,是花朵绽放,/是不羁的生命,是美与自由的光芒。”

  感性与智性融合无间,哲思诗境自然契合,如有盐晶溶于水。所以,诗中哲思的获取不是叩动理性之门,而是推开感觉与想象的窗户。读者依凭的不是推理演绎,而是感受会心。生命感悟的精警和情感体验的饱满,使诗中的哲思机趣洋溢,富含智慧,是精神座右铭,也是疗治心伤的甘醇:“你的前世或许就是一只鸟,/有着黑色颈斑,橘红的嘴。/更前一世,则妖冶柔情。/一生太短促,甚至不够/修补一个缺憾;而下一生/缺憾又变了花样。”

  用直觉与经验筛选语言,以诗性与哲思打磨语言——诗人通过对语言金矿孜孜不倦地“淘洗”,从个体生命的体验起航进而超越自身,在探寻人类精神奥义的历程中得以与天地精神自由往还,与宇宙时空相互感应,最终锻造出了这首“江水万物”都“是其所是”的大江史诗。

  3.

  长诗《群山与回想》,建造心灵的桃花源。

  群山是建造的场地;回想是建造的方式(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人与群山相会”,则是建造的动力源与材料源。

  身处苍莽的群山之间,远离尘嚣,感受到的是空旷静谧。冥想之中,群山中洋溢着的灵气包裹身心。诗人将感官无限打开,与群山热切相会;用审美的方式与大千世界交流。云雾、日色、月光、暖风、狗尾草、蛇目菊、大杜鹃、麦兜、橘猫等等,一一显露出灵性的光芒。万物都是发声者,万物都是倾听者,万物都有孩子的模样,万物也都富含诗意。诗人全身心吸纳山中的光影、音声、诗性消息:“流经屋后沟渠的涟漪纤细明亮,/春日的发酵酿造出豆子的一生”,“瞧那果实,眨眼/就变身黄鹂,飞姿不断变换,/脆薄的鸣叫宛若落英”。

  精神与物质,相互楔入,难分彼此。时空开始闪进闪退,交错重叠。心灵与自然水乳交融起来,变得更加丰富、细腻、安详。体悟到幸福源于柴米油盐,源于“泪点的降低”与“疼痛的阈值增加”,源自良好的心境……但是此时,无明还在,生死疲劳尚存,本真的自己依然还没有相逢,个体与世界的奥秘未能完全参透。

  继续静虑(凝神冥想、宁静专一的思考),继续妙悟(直觉的对大千世界的观照),继续身心调整(静默,宽宥,珍重,放空,玄思,祈请,感恩……),“你会选择进入自己的背面,放空、/等待并冥想”,“可你总觉得,还不配领受这/重大报偿,于是赶紧合掌发下大愿”。心灵与外物,逐渐不粘不滞,互为明镜,相互映照。而五官之网漏掉的那些细微之美、记忆之网漏掉的那些生命体验中的“碎金”,都被一一打捞起来。自然律动、记忆碎片、点滴感悟,纷繁闪现,互渗互成。

  从冥想抵达此在,从过去与未来抵达此时此刻。丰沛的审美体验奔涌而出。令人陶醉的心灵秘境自然生成。旷野诗情宛如似水月光,有着巨大的清洁之力。覆于身心之上的尘土与喧嚣,被一洗而净。与隐藏的自己相逢,与万物中的自己相逢,与本真的自己相逢。了悟一粒人类智力之籽实中的世界;感受一滴眼泪中的爱与恨、痛与乐、生与死……

  与群山相感、相知、相融中,尘虑尽释,得大自在。灵魂从渺小到宏大,从粗疏到细密,从沉重到轻盈,从短暂到永恒:“而今你终于获得了加持与佑护——/有如群山截获繁星,天空揽得无垠。”这既是生命的自由境界,也是审美的至高境界。人的有限与自然的无限、个体的渺小与历史的宏大,一一得到和解。

  诗,是心灵的庇护所,是关于精神世界的“伟大事业”。而群山之中的橘黄色新居,正是诗人建造的一个心灵桃花源:永葆“最初与最后的纯粹完满”。

  4.

  诗,是一种独特的体察世界的方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万千种视角去看,才能无限逼近世界的全貌与真相。对于生活,何为文学的在场?其中真义应该包含:以万物之心去感受世界。

  在《狗狗麦兜》组诗中,诗人体验生活的方式,常常与麦兜一致:“天黑下来,/我们三缄其口。/我含着三个字,/你含着宽大的舌头。”(《天黑下来》)诗人的意趣与麦兜的心绪,相互映射,回环往复。千百种微妙的审美体验油然而生。在麦兜身上看见自己的精神之相、人生之旅:“眯起双眼,你顾盼的神情,/多像我劫波度尽”,“尤其爱你粉红圆润的舌头,/当它舔舐伤口和灯光时,/就像我轻轻敲打键盘。”因为视角的不断更新,日常生活展现出另一番面貌,到处都充满新奇感与惊讶感。

  因此,打开与世界交流的隐秘通道,捕捉到日常感受不到的声色光影、万物之中的隐秘诗性:“麦兜,我的耳朵/像春风一样张开,我听见了/你喊桃花雨水的声音,/喊大路小路的声音,/喊家和我的声音。/你的叫喊,如神谕简洁沉静。”(《信心》)因此,得以用全新目光打量内在和外在生活,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与独特的人生感悟。活成“更好的自己”,更近于“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像你一样安静?/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日行一程如日拱一卒。”(《日行一程》)最终和麦兜一起,用深情的目光凝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望天书读得太多了,/麦兜,把目光收回到大地。”(《望地书》)体验世界的边界,将不断拓展。生活日趋充实,生命日渐丰盈。

  活成万物,丰富感受生活的方式,增密思考人生的维度。这是一种心灵的慢。而慢的精神品质与生活质感、诗歌境界密切相关。现在很多诗歌,成了“纸上的诗歌”,缺乏及物性。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这种心灵的慢。

  5.

  诗心照亮风景,敞亮幽微之美。正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习见事物的未知之处,如恒河星数。最熟悉的人,常常是最陌生的人。写诗,有时就是点亮一束光,烛照被遮蔽的景色、物事、人情。

  诗人以敏锐的感觉、精准的语言捕捉大千世界的幽微之美。在《猫和花生》中,小猫的毛色之美纤毫毕现:“毛发短得/没法揪一把,颜色倒蛮柔和——/比橘色浅,比正午的阳光暗”;而小猫摇尾也如一个精美的电影镜头:“瞧那尾巴,它优美地拂动,/像和风习习。”夜空的星,更是美到令人忧伤:“没有比星子更大的花朵了,/它们清澈地摇曳,与我,/与无量的我相互倒映。”(《喀拉峻的夜晚》)就是萤火虫、金龟子也美得不可方物:“萤火虫拽着米粒大的灯盏,阳光下/舞动的金龟子比小星更明媚……”(《群山与回想》)

  幽微之美,一旦敞亮,时时处处皆有风景。可以看见一片树叶中的菩提,看见一只鸟儿身体里的大千世界:“别问我鸟儿的体量,/它装得下满城的烟火与哭泣。”(《有多少只鸟儿》)日光入林,就是一幅淡墨绘就的山水画:“云开后雨霁,太阳给山间林地/投下光影的栅栏。”(《群山与回想》)一种常见植物的气味,也可以引发一场审美带来的心灵震撼:“松柏浓重的苦涩直入肺腑,空气颤抖,/蝉蜕半明半暗,随风动微鸣。”(《群山与回想》)

  幽微之美,不仅源于自然之象,更与诗人的心象密切相关:“那不是火,/火是血的颜色。/也不是血,/血是熔岩的颜色。/它只是急促的/舌头的颜色。/它说尽了绿,/此刻正在说红。”(《红叶》)而捕捉幽微之美,用心灵常常比用眼睛更重要:“若想打探那光源/请像贝多芬一样闭上眼。”(《有多少只鸟儿》)同时,必须怀抱“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精神,才有可能将幽微之美收入囊中:“读懂一粒籽实,跟读懂/一座城市、一个活生生的人,/所需要的准备是一样的。”(《群山与回想》)

  诗人把心神凝成针尖,刺破生活的外壳,隐秘的诗性在字里行间汩汩流淌。

  6.

  诗,是生活的一种范本。

  生活中有太多幸福容易被忽视。常常,直到它们远去,我们才幡然醒悟:原来我们曾经拥有它们。这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幸福,同样需要诗心的烛照。

  《晨歌》是一首纯真之歌,也是一首幸福之歌。静观万物,时间被拉慢,日用之物也散发着诗意的光与热:脱脂牛奶给心灵带来细腻、甘甜、轻盈之感;蛋糕菜粥给予心灵温软的依偎。诗人不仅感受到万物的“此生”之美,还感受到万物的“前世”之美:从“当我起床,品尝清甜的牛乳”,到“品尝整个夏天的繁茂和牧场的静谧”。(《梦中时光》)

  诗人将童心作为方法,召唤那些隐秘的幸福。眼神可以和猫咪快乐地过招:“小东西,如果我喜欢你,/我就不会用手的利爪,/而是用眼睛的利爪,请用/你的眯缝眼,接我一招儿。”(《猫和花生》)身子蹲下,万物都充满亲切感,都是可以交心的“小伙伴”,如《群山与回想》中的两只小狗:“我蹲下身,一手搂一个毛孩子。/它们面相不同,毛发却一样蓬松。”

  而感恩之心,是诗人召唤幸福的另一种方法。感恩一切的遇见:“举杯的一瞬我该感谢谁?/先向石榴树上的鸟儿致意吧。”(《梦中时光》)即使是失去,诗人也坦然接受。将遗失带来的伤感清空了,心灵才有空间装下拥有之物赠予的幸福。一根桡骨开裂,悲伤之余,诗人心中涌动的更多的是祈祷:“祈请那些长骨短骨/圆骨扁骨所支撑的愿力,/持续滋养绵长的岁月……”(《为只是骨折而祈祷》)与失去和解,是人生的必修课之一。

  感恩的背后,是大爱、大智与大勇。爱我们拥有的,也爱我们失去的;爱有恩于我们的,也爱伤害我们的:“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我一直爱着。”(《河水又涨上来了》)世间的一切伤口,都会因爱、智慧和勇气而愈合。而能永恒保证幸福的,也正是爱、智慧和勇气。

  诗人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用新颖的意象表现微妙的情愫,参悟个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将个体体验与时代经验结合,把小我融进大我,探寻人类精神奥义,形成独特的文化诗学与生活诗学。于是,一个心灵世界的范本——《望地书》诞生了,美如春日花园,一切皆诗意盎然。

  作者简介:南风子,本名彭鑫,儿童文学作家,酉阳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有散文集《我们的桃花源》。

【编辑: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