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微信小程序<重庆新闻网分享图制作工具>扫码
请用微信扫一扫分享
沈刚|四十年坚守只为雕刻一座城
2024-12-27 16:18:33 来源:中新网重庆

  合川峡砚,素有“墨玉宝砚”的美称。在三江交汇处的文峰古街文峰塔旁,坐落着一座非遗文化博物馆——峡砚博物馆。进入馆内,一位中年砚雕师傅正在琢磨手中的砚雕。此人便是流传雕刻界的“神雕峡砚”易宗成。看到游客光临,易师傅连忙起身欢迎,热情地带领游客参观展馆。

  易宗成,1968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曾荣获人社部颁发的第四十五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建筑石雕技术指导专家、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川峡砚代表性传承人、首届合川工匠、重庆好人等荣誉。

  雕刻合川峡砚的石料,合川人称之为峡石。这种细腻而神奇的峡石,出产于距离钓鱼城近20千米的嘉陵江沥鼻峡口的麻柳坪,合川峡砚由此得名。几十年来,易宗成将自己对钓鱼城的认识和对钓鱼城的感情,都凝聚在一方方精美的合川峡砚作品中:那作品上的一道道城门,展现钓鱼城雄关;那作品中的人物与古树,述说着钓鱼城精神;那作品上的圆圆墨池,有写不完的钓鱼城故事!易宗成既是一个合川峡砚雕刻大师,又是一个会讲钓鱼城故事的合川人!

  易宗成以传承合川峡砚雕刻技艺和弘扬钓鱼城文化的执念,从事峡砚雕刻四十年,用手中的刻刀,雕刻以钓鱼城为题材的峡砚作品,用刻刀讲述钓鱼城的故事。在峡砚博物馆内,陈列着数百件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合川峡砚作品,其图案大多以钓鱼城为题材,其中有钓鱼城护国门、悬空卧佛,石照县衙等文物古迹,有钓鱼城南宋守将王坚、张珏等历史人物。这些以钓鱼城为题材的合川峡砚作品,都是易宗成根据石料的不同外形特征巧妙构思、精心设计,再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每雕刻一刀,就好比讲了一则钓鱼城故事!每一声雕刻的敲击声,就仿佛让人感受到八百多年前冷兵器撞击的力量。

  问到易宗成为什么要坚持雕刻钓鱼城。易宗成回答说:“1987年,我还是一个中学生,老师带领我们登临钓鱼城,我被钓鱼城雄伟壮丽的城门城楼和城墙所震撼,也被钓鱼城坚城抗战36年的历史深深震动。钓鱼城是古代重庆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伟大见证,钓鱼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典型符号,钓鱼城是自然与人类联合创造的世界文化遗产,于是我树立了我的人生目标,我要用刻刀雕刻钓鱼城,我要雕刻我心中那座崇敬的钓鱼城。”

  在面积只有400多平方米的峡砚博物馆内,藏品多达2000件(向国家申报418件),峡砚覆盖年代包括宋、明、清及现代,这些收藏都是易宗成多年来与全国各地砚雕艺术家交流学习、创新创作、收集保存的丰硕成果。这些峡砚藏品不仅是广大手艺人智慧的结晶,而且是反映非遗文化进程的历史见证物。

  2007年,合川峡砚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人力社保局自2017年授予他“易宗成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随后他建立起“易宗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易宗成砚雕艺术馆”“合川区文化馆易砚堂分馆”“峡砚博物馆”,以此为学习场所传承峡砚雕刻技艺,并供广大爱好者参观欣赏。其工作室每年接待实践学生、爱好者及参观游客多达数万人次,成为合川非遗文化的代表场所,也是调研、宣传和推广合川旅游文化的重要场所。自2017年起,易宗成还先后受聘于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市合川实验(盐井)中学等校担任授课教师,作为合川区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教育学院外聘专家,将非遗文化带进学校,专门传授合川峡砚雕刻技艺。其工作室也成为这几所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在博物馆的墙上,悬挂着一幅“神雕峡砚”四个大字的毛笔书法作品。易宗成介绍,这是合川区诗词学会主席粟彪先生题名、无臂画家黄国富用口足描绘书写而成,专门为合川砚雕博物馆所写。“我希望合川峡砚能不断传承下去,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要想真正把这门技艺传下去,还得靠年轻一代。”易宗成说。据介绍,易宗成广招门徒免费传授技艺,现已收徒28年,这些弟子,都是来自企业、高校、文化界的雕刻爱好者,易宗成以一己之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默默地奉献。

  2024年4月,易宗成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捐赠9件他所收藏的“合川峡砚”老砚台。这9件“合川峡砚”老砚台均为易宗成从事“合川峡砚”雕刻工作几十年来所收藏,也是他开办合川峡砚博物馆的一部分藏品。其中,最老的一件藏品大约刻制于宋代,其他8件大约刻制于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代表了“合川峡砚”雕刻技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与“合川峡砚”的演变及发展脉络。

  2024年国庆期间,合川区砚文化传承学会举行“迎中秋·庆国庆”文化交流活动,重庆主城及合川区的砚文化爱好者踊跃参加,活动中,易宗成介绍了学会依托合川历史文化资源与峡砚博物馆弘扬传承砚文化工作情况及对外交流情况,介绍了学会创作的具有合川特色的“钓鱼城砚”“古圣寺砚”“文峰塔砚”以及以合川杰出人物为创作题材的系列“合川人物砚”,赢得不少游客的赞赏。

  2024年10月24日,来自泰国玛丽威学院和泰国孔敬汉语教学中心的70余名留学生来到合川峡砚博物馆,现场参观体验合川峡砚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向易宗成颁发了“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指导教师”聘书,并授牌合川峡砚博物馆为“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国际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作为时代新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宗成用四十年的坚守,只为雕刻一座城,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钓鱼城精神,这小小的一方峡砚,就是易宗成对钓鱼城精神最好的表达。这条路,也将一直走下去。他将用自己的方式挖掘、宣传非遗文化,通过不断地创新创造,让更多人走进非遗文化,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文/沈刚)

  作者简介:沈刚,重庆市合川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合川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就职合川区申遗事务中心副主任。

【编辑:李雪】